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0815 2016 Mon.

中共的這整套,台灣企業家都知道,我估計約3百萬人以上知道。台商哪家敢哼一聲,國法伺候!
現在,才看到有雜誌在介紹!

"另外還有法定假日、特休假加班費三倍,還有高溫津貼─── 你沒看錯,這是中國勞工的法定權益喔!"

【勞工權益】
當台灣還在討論一例一休,以及 1.33、1.67 倍的加班費;中國則是法定給予勞工 1.5 到 3 倍的加班費。
「中國政府對於法定休假日給予三倍工資的解釋是:法定休假日對勞工的休息比平時的週休更為重要,有著補休也無法彌補的重要性。」


80年代我花許多時間研讀Jean Piaget等人的著作,包括任教於MIT的 "數理天才"Seymour Papert (1928-2016)的Mindstorm等著作。
還可以的 Seymour Papert (1928-2016)教育創新之入門--英文
更有意思的是,此君設{日報}:DAILYPAPERT.C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dFTmdX1kU
Seymour Papert -- inventor of everything: Gary Stager at TEDxASB

Seymour Papert and Paulo Freire Debate 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of Schools
英文為主 葡萄牙文, Paulo Freiret 沒鹿完整
當時美國 Seymour Papert家與巴西三千萬學生的"科技環境"可能有大落差。
http://hceducation.blogspot.tw/2016/08/seymour-papert-1928-2016.html

103 A Witness to The Man of TheHour 陳寬仁 (官生平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L2P9sQLxao

wik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9OHkRiryw

 Rear Window 




中共的這整套,台灣企業家都知道,我估計約3百萬人以上知道。台商哪家敢哼一聲,國法伺候!
現在,才看到有雜誌在介紹!
"另外還有法定假日、特休假加班費三倍,還有高溫津貼─── 你沒看錯,這是中國勞工的法定權益喔!"

“侍侯”和“伺侯”是近義詞,都有“守侯”的意義,但兩者有區別,它們的主要區別是“伺”與“侍”的意義。
  “伺”,是以“司”作聲符的形聲字,而“司”在這個形聲字的構建中,不僅表音,而且表意。 “司”本字是“後”,《漢語大字典》270頁引《說文》對它的解釋說:“司,臣司事在於外者,從後反。”“司”是“後”字的反寫變體指示字,“後”又是“君”的反寫變體。 《大字典》275頁引《說文》對它的解釋是:“人形,施令以告四方,故之,從一從口。發號者,君後也。”《大字典》283頁引《說文》對“君”的本義的解釋是:“君,尊也,從尹,發號¨¨古文象君坐形。”“君”,“君王”。變體反寫的“後”指事,如“王后、皇后”等。 “後”字反寫變體後作“司”,也是“發號司令的臣子或發號司令。”如:古漢語詞:司馬、司空、司徒、有司,現代漢語詞:司令或司令員等。 “司”字作名詞用,都表示發號司令者、管理者、監暫者、有身份地位的人或長者。因此,作動詞用時有發號司令義。如:司法。因此以“司”作意符的“伺”,有發號施令、看管、監督的意味,“伺侯”,就是守侯並對受動者發號施令、看管、監督的意味。
  “侍侯”之“侍”,則是“士”作聲符的字,此字中的“士”同樣有表義功能,它的意義與“士”的基本意義有關。 《漢語大字典》簡編本198頁引《說文》對“士”的解釋是“事”,又引《易經》裡“枯楊開華,老婦得土夫”句。並把此處的意義作本義解釋為:“未成年男子的稱呼。”《論語》已有“士大夫”之說,說明“士”是男子,是有學識而沒有地位的人。從“甲士、士兵“等詞來看,“士”是沒有地位或者說是地位不高者。因此,侍衛,侍者,都是沒有地位的人,由此而引伸出來的作動詞用的“侍”,以及以“侍”作詞根的動詞,諸如:侍侯、侍奉等,都有為別人服務、聽人使喚的意義。因此,侍侯的意義就是守侯並聽從人使用、為人服務。
  兩詞的意義範圍不同。 “伺侯”偏重於發號施令、看管、監督;而“侍侯”則偏重於為人服務、聽人使喚。兩詞的施動對象和施動者也不同,“伺侯”用於人對物、上對下、尊對賤、長對幼,如《論語》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裡的“侍”是“陪長者坐”的意思。而“侍侯”的施動對象和施動者與“伺侯”恰好相反。兩詞的運用要看具體語境。
但這兩個詞彙的濫用是“五•四”時期,五四時期是現代白話與文言過渡時期,以單音詞彙為主流的文言文轉變為現代白話雙音詞彙的現象,單音轉化為雙音詞彙後,這個雙音詞到底怎麼寫,又沒有統一規範,於是濫用瞭如現代文學作品中,老舍的《茶館》、曹禺的《雷雨》裡都出現“伺侯”代替了“侍侯”現象。從科學的角度(文字科學)看,它們是錯字錯詞。
可是,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2002年增補本《現代漢語詞典》209頁對“伺侯”一詞的解釋是:“在一旁邊供使喚,照料飲食起居:如伺侯病人”。這個解釋正是由醫生伺侯病人的例子得出的結論。在醫院,醫生與病人的關係,病人要聽醫生的,醫生為上,病人為下是對的。但其它場合可能就不對了。如我兒子生病住院,我得去醫院伺侯。 《現代漢語詞典》1154頁對“侍侯”的解釋是:“服侍,例如:侍侯父母;侍侯病人。”第一個例子是對的,但第二個例子與本書對“伺侯”的釋例有衝突。現代漢語詞典說不清,就說“伺侯”與“侍侯”同用,這本是一個錯誤,而詞書上自圓其說,說什麼這就是異形詞,事實沒有必要把漢語詞搞得如此繁雜。只要撐握兩詞的意義範圍和施動者與受者的關係就可以確定。比如,牧人守侯牲畜用“伺侯”;子女守侯父母用“侍侯”,父母守侯子女用“伺侯”;醫生守侯病人用“伺侯”,而兒女在醫院守侯生病的父母就用“侍侯”。這不就很清楚明白了嗎?
台灣書市剛出版了視覺文化學者 Nicholas Mirzoeff 的《How to See the World》中譯本。這本在國外亦屬近作(英國2015、美國2016)的新書裡,作者言簡意駭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視覺文化(Visual Culture)此一學門內,幾個基本關切的 探討面向與當下議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首版是收錄在英國 Penguin 出版社以人文社科類為主、對象是一般讀者的 Pelican 導讀書系裡,並被標榜為是首本關於視覺文化學門的「通俗」讀本。
其實台灣過去並不是沒有出版過 Nicholas Mirzoeff 的著作,以學術書自我定位的韋伯出版社,便曾發行過他撰寫的教科書《視覺文化面觀》(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惜流通不廣,並有一些翻譯上的問題。我最希望有出版社引進的一本,其實是他近年以視覺性角度出發,試圖提出一個新穎的去殖民框架的影像史理論力作《The Right to Look: A Counterhistory of Visuality》(2011)。

書名:給眼球世代的觀看指南,原文名稱:How to See the World: An Introduction to Images, from Self-Portraits to Selfies, Maps to Movies, and More,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9253970,頁數:320,出版社:行人,作者:尼可拉斯.莫則夫,譯者:林薇,出版日期:2016/07/01,類別:藝術設計
BOOKS.COM.TW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