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 That was all- a simple question; one that tended to close in on one with years, the great revelation had never come. The great revelation perhaps never did come. Instead, there were little daily miracles, illuminations, matches struck unexpectedly in the dark; here was one.” ― from TO THE LIGHTHOUSE By Virginia Woolf, 1927
2020年5月28日 星期四
0528 2/2
漢清講堂:6月15日(周三):探訪愛麗絲 ; Herbert A. Simon 司馬賀百歲紀念
主題:探訪愛麗絲 ; Herbert A. Simon 司馬賀百歲紀念
講者/時間:……
更多
The Economist
2016年5月28日 ·
While Disney’s steampunk “Alice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released May 27th, may not be wholly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its iconography is instantly recognis……
更多
ArchDaily
2016年5月28日 ·
This cemetery design by CHROFI and McGregor Coxall seeks to act as a “bushland cemetery for a secular society,” using GPS technology instead of headstones to locate the sites of loved ones.
ARCHDAILY.COM
CHROFI and McGregor Coxall Propose a Woodland Cemetery Without Headstones
醫學界重新來套統計學(新術語)。希望台灣從多應用之中,提升私人和公共事務的個體和總體的政經決策之品質。
江博暉
2015年5月28日 ·
舉世悼念發明「賽局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納許(John Nash)不幸車禍逝世。
納許平衡,又稱為非合作賽局平衡,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概念,以約翰•納許命名。如果某情況下,無一參與者可以通過獨自行動而增加收益,則此策略組合被稱為納許均衡點。
這在經濟學,政治學,生物學上均可應用。甚至在醫療糾……
更多
真的是各地風俗殊異。歐美大學常將畢業典禮與校友返校團聚合體:Commencement & Reunion weekend ,很合理的安排,而我們沒此習慣。我的同學沈先生設計一款創校60周年慶的紀念品,告訴我們這屆(Class 1975)的同學,校慶"反校"的同學,人人一尊奉送。
5Kuohsun Shih、林家成和其他3人
我的同學梁君在台塑的中國戰區某廠服務。他說,該公司完全遵守"政府"的規定,絕不利用電訊專線Gmail 等處收發信.....我們很體諒他在淪陷區的苦衷......
妙的是,過去幾個鐘頭,有人從北京跟我們講"我剛才在進行大辯(論文答辯)工作".....
類似的狀況:幾周前,劉老師希望跟我借二十年前過世的張繼高先生紀念文集去影印。我趁參加允晨辦康正果先生新書發表會時,請志峰回去查還有無存書。2周後,說,有!我趕緊告訴劉老師.....她從中國跟我致謝,說回國後馬上去買.....
這些朋友在中國都是利用"非法"通信手段翻牆,作文不怕被"槍斃".....
http://hcpeople.blogspot.tw/2014/05/blog-post_5063.html
《從我們的眼睛看見島嶼天光》太陽花學運下的台灣人民
范雲
2014年5月16日 ·
[照片目擊:從我們的眼睛看見島嶼天光]
太陽花運動結束後,有鹿出版社的總編許悔之和我接觸,提到想出一本照片書,能夠有助於太陽花運動出關播種,當然,也有助於保留它所帶來的力量與感動。我很高興我以手機所拍下的五十多張照片,能夠派上用場,成為這本書的一小部分。這些照片,也紀錄了我的某些感動片刻。
前天,收到有鹿出版社寄來印好的書。封面的外頁與書本身都設計得很美,像一首詩。希望它是一本放在書店會讓人想拿起來撫摸與翻動的書。
即使這個運動,我已經聽了很多的故事,看了很多的報導,知道了很多細節,
閱讀書中小野的敘事,還是讓我非常喜歡。他不只是個會說故事的人,也是個很大氣的人。即使他在運動的現場,沒有太多天,他的評論,呈現出了這個社會的一種理想主義的質地與風範。
柯一正的部分,比較像是一個執行「行動藝術」的個人紀實。他說什麼似乎已經不太重要了。小野幫他說得更清楚些。但,透過他的參與,以及有些片段的紀實,我們也好像到了現場,與他一起,陪伴了場內焦慮的年輕人。他的基地與在場,就是一種有些瘋狂卻又安靜的力量。他的見證行動,也許比二十歲年輕人的勇氣,還要浪漫。
我也很喜歡周馥儀所拍的幾張會議照片,很有田野參與的內部寫實性。運動的現場像個劇場,因為,運動是面對社會的,很多時候,連憤怒或悲情都必須意識到外部的觀看。然而,那些內部疲累的會議,已經不再是表演了,有一種真實自然的味道。
余永寬的照片比較像是為這個運動的各個角度與各個層次重點都做了紀錄。我特別喜歡他寫的那篇行政院紀實。相當冷靜與精確,這好像是我讀過關於當晚的最好的全觀性視野,關於當天的一些爭議,他也處理得妥切。 我喜歡余永寬照片中的許多青春而美麗的臉孔,還有那些生活感的切片,像棉被,以及煮食。行政院抗爭現場的幾張照片也很珍貴。怎麼有人能在目睹戰場的同時,還能拍出極具藝術感的影像?
當然還有林飛帆、林傳凱、邱毓斌、黃國昌、蔡培慧、謝芮娣所提供的不同角度的精彩照片。照片就是一種視角,透過他們,我們看到運動中的不同位置,多樣化的情感動能。
希望這本書,能讓這個社會,更多曾參與或不曾參與的人,感受到我們心中的島嶼天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