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0311 2016 五

昨天經濟新潮出版社將我月前給他們的Out of the Crisis 譯稿,先做技術性看稿---大體看一下,就找到某章的注解不見了,某a、b、c、.....的c段不見了。
這讓我神清....找機會重譯。巧的是引田口玄一和吳玉印老師合著的書---兩位都過世了,藉機跟他們敬禮。


日子就這樣,你可以看你聽不懂的演講。進而去查該學院、院長、講師.....

Yal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Le Corbusier after Le Corbusier"


也可以含了淚水,讀完Doris Lessing --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受獎演說Nobel Lecture---On not winning the Nobel Prize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2007/lessing-lecture_en.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vXt2uex6r4


December 7, 2007

 The Grass Is Singing by DorisLessing

野草在歌唱  南京:譯林,2013


I am standing in a doorway looking through clouds of blowing dust to where I am told there is still uncut forest. Yesterday I drove through miles of stumps, and charred remains of fires where, in '56, there was the most wonderful forest I have ever seen, all now destroyed. People have to eat. They have to get fuel for fires.


告訴我,為什麼歐洲長了兩顆牙:西班牙與葡萄牙?
西班牙王國(西班牙語: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8](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
好一陣子沒上紐約時報網站。今天發現多了西班牙語版,這是很合理的決策:"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語,使西班牙語成為世界上總使用人數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語言。"......古巴等多國曾經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中文浸入式教育的風潮主要存在於美國。這股風潮始於2000年,法語和 西班牙語浸入式教育試驗所取得的可觀成效對它起到了推動作用。" "由於離婚代價 高昂,西班牙曠日持久的經濟危機迫使一些人在不幸福的婚姻關係 ..."。
訂:為亡靈彈奏瑪祖卡
作者: (西班牙)卡米洛·何塞·塞拉
出版社:灕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日本《朝日新聞》頭條
311東日本大地震5周年 超過17萬人避難

311東日本大地震今日屆滿5周年,但受災地的重建之路卻仍未達預期理想,超過17萬人被迫離開家鄉到他處避難,重新生活,住宅重建也還有一半未完成。
回顧:
NHK WORLD breaking news 311 japan earthquake coverage tsunami hits jap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004JAN0Ahg
311 Japan Earthquake Tsunami (311日本宮城大地震強震前後的恐怖景象)
In 2011 the most powerful earthquake ever measured in the country begat a tsunami that washed away entire towns and villages in the north-east. Three reactors at the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power station melted down. Over 18,000 were lost in the quake and tsunami


The nuclear clean-up is ill-planned, and still in its early stages
ECON.ST


你不要問:「為什麼昔日勝於今日﹖」因為這樣的詰問,不是出於智慧。 ---訓道篇 Ecclesiastes, 8:10
--敬贈廖志峰兄,壽星
我當然記得,廖為民先生新書發表會的話:一橋出版社的書,每本我都收;允晨的書,應該每本2冊......但,後來我知道:貴社2015年11月出版3本書,就知道,我的負擔將越來越重,甚至還得覓書庫.....
昨天得意的事:收到法國朋友J-M的電郵:Dear Hanching,
I wiewed the video. Though I cannot speak chinese, I like this old man telling the stories. Yes my stories with Deming, Juran, Ishikawa, Feigenbaum and Crosby are worth a video on Youtube. I will ponder over that.
我記得跟廖兄說,允晨的"書與人"的追思,都值得寫....後來,2015,果然第一炮,紅啦!
不用說,每年的書會源源不絕,包括,書的巴黎的漫遊者廖兄的書!

我將這篇傳給允晨的廖社長,建議他"或可考慮"再版"巫寧坤作品"。他回信:已再版
仍有庫存
志峰
他在抗日期間投筆從戎,擔任美國飛虎隊翻譯;他在「新中國」成立後放棄博士學位,登船回國;他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九死一生……
「我歸來、我受難、我倖存」── I came, I suffered, I survived.

轉型正義的一個簡單的定義是:「一個國家由甲體制(如威權獨裁體制),轉型到乙體制(如民主體制)後,對過去時代諸多具體措施與法律以及抽象的價值與意識形態,進行改造、重建、糾正、反省與補償,使全民重新內化新主流的價值規範,以適合新體制的精神與需要。」
西方討論「正義」已有3000年的歷史。當代論及正義時,有些學者認為正義是「資源的公平與平等的再分配」,必須將經濟性的物資與非物質的人權、自由和機會重新分配,使所有的人可以一體均霑地分享彼此同等的權利。哲學家羅斯晚年修正他的觀點,主張講究秩序等第和理性的不同社會團體,可以透過對正義的共同追求,來產生「重疊的共識」,再透過共識的建立和形成,逐漸使正義成為全球的普世價值和追求目標。轉型正義就是實踐新體制規範的過程,亦即通過政治體系和教育機制的方式,重新分配有形與無形的資源。
新體制的建立必然有部分舊體制的既得利益者變成暴落戶(如國民黨人及其追隨者),他們會阻擋轉型正義的實踐。社會轉型因此出現利益翻轉差距,新體制的菁英不能只在程序正義上寬容異己,必須使彼此在協商斡旋的過程中,獲得真正的平等與正義。對弱勢團體而言,擁有訴說自己立場的權利,並藉由敘事探討以往歷史中的不正義現象,以伸展並爭取人權、自由和機會。因此,必須為二二八受難者家屬爭取轉型正義的意義在此。 

並非清算國民黨

據本期《今周刊》「轉型正義」專題報導指,黨產(數百億元)、國民黨附隨組織──婦聯會(4606億元)與救國團(27億元)、部分公設財團法人脫離政府控制,把盈餘轉基金,公產轉私產等,都需要「轉型正義三法」來規範,即「財團法人法」、「不當黨產處理條例」和「政黨法」。這些法不是清算國民黨,而是為全台灣好,包括為國民黨好;只有轉型正義獲得實現,地雷逐一挖除,才有機會長治久安。
*我2016年決定查一下"朱徵"---個別查,找不到,與"趙"查,原來是"楊步偉在醫院裡的女同事朱徵"。
請參考:平山郁夫《悠悠大河》/三蔵法師の足跡描いた壁画展 (2009)
http://hcbooks.blogspot.tw/2011/01/blog-post_5974.html
 2016.3.10 補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題識:
(七)山深木性枯于石,竹引泉声冷到扉。此中人非附热者。若波作秋林高士图。

我要補充說明:Gombrich 先生固然不是 Warburg 研究所最了解創始人的,譬如說,可參考:
Edgar Wind, 'Warburg's Concept of Kulturwissenschaft and Its Meaning for Aesthetics
不過"貢布里希"教授寫出整本書,就是很大的"社會"貢獻。
讀英德藝術史的學生,當然都知道 The Warburg。
http://en.wikipedia.org/wiki/Ernst_Gombrich 寫出創始人的傳:許多人批評它
Aby Warburg,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London: The Warburg Institute 1970

The Warburg Institute was created by a half-mad visionary. Is it too strange to survive?
NYR.KR|由 ADAM GOPNIK 上傳

胡先生在讀完 《秧歌》後致張愛玲:
書名大可題作《餓》字,---寫得真細緻、忠厚,可以說是寫到了"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
齊邦媛的《千年之淚》就是採用胡適之先生 (齊女士那代已經稱呼胡適之先生為胡適先生)的評語來介紹《秧歌》的"餓"字,那些地方寫寫得真細緻、哪人忠厚......


今晚公視的《救命大數據 Disaster Big Data Saving Lives through information 》,更引人沉思:
  2011年3月11日下午2點46分,一場芮式規模9.0的強震襲擊日本。30分鐘後,最高達40公尺的巨型海嘯淹沒東北海岸的許多區域,造成15891人死亡,2579人失蹤,6152人受傷。這是日本在二戰過後傷亡最為慘重的一次災害。但在這個資訊科技發達的年代,由手機和汽車導航系統產生的大量數據,變成另一種新的「生命紀錄」,以不同形式保存在網路空間裡,稱為「大數據」。這些資料提供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角,重新檢視這場大型災難。一個個看似乎互不相關的數據,卻可能是災難當下攸關生死的生命抉擇。
  2012年9月一項計畫展開,目的是利用大數據研究這場日本有觀測紀錄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震--東日本大地震。11個組織、500位研究者,共同參與這個大數據防災計畫。各式各樣的大數據,透過這項計畫獲得彙整,包括:地震後一週內發送出的一億八千萬條推特推文、地震當天140萬輛車的汽車導航系統資料,以及手機定位資訊等等。
  大數據揭開了東日本大地震先前不為人知的圖像。從手機定位系統顯示的受難者位置,可以看到許多受難者聚集在政府指定的疏散點,反而慘遭滅頂之禍,「這場災難中很多人死在他們以為安全的地方」。倘若他們能把握時間逃到高地,而不是集中在疏散點,許多人本應可以獲救。
  大數據另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是,地震襲擊時,約有2萬1千人位在即將被淹沒的區域,然而到了海嘯襲擊時,在淹沒高危險區的人不減反增,比地震剛過後更多。為什麼明知有海嘯的威脅,可是卻有更多人進入淹沒區?車輛導航系統的數據回答了這個問題。根據紀錄,有許多人中途停下回頭駛向內陸,呈現一個V字形--這其實是為了趕回家去接摯愛家人的救援任務。然而,許多為了家人冒險回到淹沒區的人們,面對的卻是動彈不得的車陣。汽車導航系統的數據還揭露海嘯襲擊時令人痛心的一刻,許多受難者因卡在完全崩潰的交通系統內而罹難。
  那麼,大數據能否也成為未來救災的武器呢?日本在2013年2月舉行一場會議,討論東京發生大地震的因應對策。會議成員包括醫療單位、消防員、日本自衛隊成員和許多私人企業。他們的目標是超越組織界線共同使用大數據,建立起即時掌握整體災難狀況的新系統。逝者已矣!然而,這些承載著受難者生命軌跡的數據所解讀出來的資訊,或許能成為人類未來面對災難時的救命工具。
導演:Hirofumi Abe
   Hiroki Sano
   Nozomu Ishida
   Kotaro Koike
出品年份:2013
出品公司:NHK
胡先生在讀完 《秧歌》後致張愛玲:
書名大可題作《餓》字,---寫得真細緻、忠厚,可以說是寫到了"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
齊邦媛的《千年之淚》就是採用胡適之先生 (齊女士那代已經稱呼胡適之先生為胡適先生)的評語來介紹《秧歌》的"餓"字,那些地方寫寫得真細緻、哪人忠厚......

我要補充說明:Gombrich 先生固然不是 Warburg 研究所最了解創始人的,譬如說,可參考:
Edgar Wind, 'Warburg's Concept of Kulturwissenschaft and Its Meaning for Aesthetics
不過"貢布里希"教授寫出整本書,就是很大的"社會"貢獻。
 1 年前的今天
讀英德藝術史的學生,當然都知道 The Warburg。
http://en.wikipedia.org/wiki/Ernst_Gombrich 寫出創始人的傳:許多人批評它
Aby Warburg,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London: The Warburg Institute 1970
The Warburg Institute was created by a half-mad visionary. Is it too strange to survive?
NYR.KR|由 ADAM GOPNIK 上傳


http://www.archdaily.com/783491/interview-with-james-wines-the-point-is-to-attack-architecture?utm_campaign

Interview with James Wines: "The Point is to Attack Architecture!"

  • 09:30 - 9 March, 2016
  •  
  • by Vladimir Belogolovsky
  • 今晚公視的《救命大數據 Disaster Big Data Saving Lives through information 》,更引人沉思:
      2011年3月11日下午2點46分,一場芮式規模9.0的強震襲擊日本。30分鐘後,最高達40公尺的巨型海嘯淹沒東北海岸的許多區域,造成15891人死亡,2579人失蹤,6152人受傷。這是日本在二戰過後傷亡最為慘重的一次災害。但在這個資訊科技發達的年代,由手機和汽車導航系統產生的大量數據,變成另一種新的「生命紀錄」,以不同形式保存在網路空間裡,稱為「大數據」。這些資料提供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角,重新檢視這場大型災難。一個個看似乎互不相關的數據,卻可能是災難當下攸關生死的生命抉擇。
      2012年9月一項計畫展開,目的是利用大數據研究這場日本有觀測紀錄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震--東日本大地震。11個組織、500位研究者,共同參與這個大數據防災計畫。各式各樣的大數據,透過這項計畫獲得彙整,包括:地震後一週內發送出的一億八千萬條推特推文、地震當天140萬輛車的汽車導航系統資料,以及手機定位資訊等等。
      大數據揭開了東日本大地震先前不為人知的圖像。從手機定位系統顯示的受難者位置,可以看到許多受難者聚集在政府指定的疏散點,反而慘遭滅頂之禍,「這場災難中很多人死在他們以為安全的地方」。倘若他們能把握時間逃到高地,而不是集中在疏散點,許多人本應可以獲救。
      大數據另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是,地震襲擊時,約有2萬1千人位在即將被淹沒的區域,然而到了海嘯襲擊時,在淹沒高危險區的人不減反增,比地震剛過後更多。為什麼明知有海嘯的威脅,可是卻有更多人進入淹沒區?車輛導航系統的數據回答了這個問題。根據紀錄,有許多人中途停下回頭駛向內陸,呈現一個V字形--這其實是為了趕回家去接摯愛家人的救援任務。然而,許多為了家人冒險回到淹沒區的人們,面對的卻是動彈不得的車陣。汽車導航系統的數據還揭露海嘯襲擊時令人痛心的一刻,許多受難者因卡在完全崩潰的交通系統內而罹難。
      那麼,大數據能否也成為未來救災的武器呢?日本在2013年2月舉行一場會議,討論東京發生大地震的因應對策。會議成員包括醫療單位、消防員、日本自衛隊成員和許多私人企業。他們的目標是超越組織界線共同使用大數據,建立起即時掌握整體災難狀況的新系統。逝者已矣!然而,這些承載著受難者生命軌跡的數據所解讀出來的資訊,或許能成為人類未來面對災難時的救命工具。
    導演:Hirofumi Abe
       Hiroki Sano
       Nozomu Ishida
       Kotaro Koike
    出品年份:2013
    出品公司:NH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