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今昔反思 0604 2022:慕尼黑市政廳 (洪銘水 2022)LEADERSHIP,「功不唐捐的孤島」。Tiananmen Square: the past is never past, but it is frequently purged. The story is rewritten, the narrative reframed, and the villains and the heroes recast.日本贈疫苗好消息;2021年美國日本分享新冠疫苗《人們會說起的一年》六四 ( 1989~2021),悲壯史詩;蕭美琴、曹興誠 Paris, the 1890s.Vatican Museums, Sistine Chapel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029337727701350
微信視頻號「功不唐捐的孤島」於6月1日發佈了一首歌,視頻以黑色為底,配合著歌聲展示歌詞,提醒人們不要去「喝慶功的酒」。這首歌立即就遭到審查刪除。
不要接近門口的狗
不要去喝慶功的酒
在勳章閃爍的今天
不要放下沒報的仇
不要輕信他們的嘴
不要忘記流過的淚
在花團錦簇的今天
不要寬恕昨夜的罪
不要以為一切會回來
不要留戀曾經的熱愛
在如夢初醒的今天
我們是最後一代
不要為施捨而起舞
不要再把苦難高歌
在黃鐘大呂的今天
不要害怕保持沈默
不要洗去嘴角的血
不要治癒鐐銬的傷
在皆大歡喜的今天
不要品嘗他們給的糖
不要以為一切會回來
不要妄想曾經的熱愛
在如夢初醒的今天
我們是最後一代
不要撕掉那一頁日記
不要埋葬公開的秘密
在陽光燦爛的今天
不要諒解黑夜的暴戾
不要再說從來如此
不要重新陷入習慣
在風平浪靜的今天
不要以為這不是暴風眼
不要以為一切會回來
不要迷信曾經的熱愛
在如夢初醒的今天
我們是最後一代
不要以為一切會回來
不要迷信曾經的熱愛
在如夢初醒的今天
我們是最後一代
我們是最後一代
我們是最後一代
聽到熊老師讀阿赫瑪托娃的詩,想起與她的初相會,好多年前了,印象中大概是九月底,那時候我剛註冊入莫斯科大學研究所,找好宿舍,正要去採買生活用品,我們在大學前的公車站偶遇,第一次聊上話,聊生活瑣事,她問:
「一千件小東西,買鍋子……」(那是加加林廣場那裡的五金店)
這時候好像有東西掉在我脖子後背,我以為是落葉,用手撥沒發現東西,接著我們眼前有一片一片白亮亮的東西稀稀落落飄下來,飄得慢緩緩甚至懶洋洋地,我不自主用手背去接,看到那是雪花,有清楚的六片羽翅,轉瞬間融化在我手背上。
我們讚嘆了幾聲,一陣愉快的氣氛感染了我們,感染了整個公車站等待的人們。
現在,我不確定那一天是否真的用肉眼看見了雪花的六片羽翅,或者,那是回憶放大了我的感官……這初雪的感受如此巨大,以致於我不記得之後我們倆是不是決定一起去一千件小東西買鍋子了。
丘光兄設計的封面 (2013)。可惜看官可能看不到詩。
我第一次知道托爾斯泰的莊園叫晴園 (讀過好多人寫謁墓,而本書收入的經驗,很特別)。柏樹數列。
書中許多的插圖,多事的讀者很可能想繼續講下去。
少數文章沒插圖,只說,每個亞美利亞家裡都有那座山......沉重。
今天早上,時瑋從台中北上,主講「紀念陳其寬先生」,會後,參訪懷恩堂,書林買書贈書,素食,一起乘高鐵回台中,我回老家,他回新家。
慕尼黑老市政廳 洪銘水2022
New Town Hall as seen from the
Marienplatz side (2018)
這是慕尼黑有幾百年歷史的老市政廳,前面高懸的旗幟,從左至右是欧盟、烏克蘭、和德國南部Bavaria 州旗。我們己經來了一個禮拜,因為女婿有一年的休假回德國,全家都在慕尼黑。後天我們將去了拜訪親家。下星期將参加美國的旅行團到布拉格、布達佩斯、維也那、Solberg 等地。月底回纽約。預計九月中返台。
Old Town Hall, eastside, view from Tal
****
New Yorker 2019
From the Archive
Daily Comment
|
Memories of Tiananmen SquareFrom 2019: In China, the past is never past, but it is frequently purged. The story is rewritten, the narrative reframed, and the villains and the heroes recast. By Jiayang Fan |
|
|
GOOGLE 過去永遠不會過去,但它經常被清除。 故事被改寫,敘事被改寫,反派和英雄被改寫。
6月4日反思 0604 2021:日本贈疫苗好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531579306852841
2021
LEADERSHIP,漢清講堂5講;2021年美國日本分享新冠疫苗的故事 ;《夜間飛行》;2010年智利科皮亞波礦難的故事
HANCHINGCHUNG.BLOGSPOT.COM
LEADERSHIP,漢清講堂5講;2021年美國日本分享新冠疫苗的 ;《夜間飛行》;2010年智利科皮亞波礦難的故事
2影片 六四 ( 1989~2021),悲壯史詩 5/5,《人們會說起的一年》(布萊希特)
六四 ( 1989~2021),悲壯史詩 5/5,《人們會說起的一年》(布萊希特)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530901156920656
----
六四 ( 1989~2021),悲壯史詩,《這是人們會說起的一年》(布萊希特)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529952863682152
曹興誠 (Bob 2): 「藍營人士甘為中共犬馬,品行可謂墮落不堪!」「真空」 「妙有」。九二共識是...蕭美琴:「戰貓外交」(英國Monocle雜誌專訪)。美國總統就職慶典蕭美琴"大使"受邀。史上首位女性...
"......令人不安的新證據表明,在印度最先發現的B.1.617.2變種可能比在英國最先發現的B.1.1.7變種更容易傳播,後者導致了世界上一些最致命的病例激增。
在美國和英國等廣泛接種疫苗的國家,我們可以預期新冠病毒病例、住院和死亡人數將繼續下降,或保持在較低水平,特別是因為實驗室檢測和真實世界經驗表明,疫苗似乎可以很好地保護接種者免受兩種變體帶來的嚴重症狀。
然而,對於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區來說,這種更具傳播性的新變種可能是災難性的。....."
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錢德拉塞卡1910~95 –
《莎士比亞、牛頓和貝多芬──不同的創造模式》( Truth and Beauty- Aesthetics and Motivations in Science by S. Chandrasekhar)楊建鄴和王曉民譯,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6
日子飛逝,距作者(中譯名錢德拉塞卡)仙逝( 1995年 8月21 日)已三年多了。猶記得三年多前在The Economist 看到作者訃聞,心中哀嘆一位偉大而獨特的科學家去世。特為此文致敬。
這本包含七篇擲地有聲的演講──「他們反應我對於科學研究的動機和科學創造模式的一般觀點。」「每篇都作過精心準備,在內容及細節上也做過認真的考慮。」這本書遠比一般的「科普」更深入、更博通。可稱為作者瀝血「明志」的作品,筆鋒中充滿智慧及情感。
作者指導了近半打的諾貝爾學生後,自己才在 1982年獲得該獎。作者畢生學問最特別的是,研究主題好幾次變換過。不過,每次都能「善入善出」,必有一番建樹。
作者不求驚天動地的突破,但求知識,不計名利。(在量子力學草創的黃金時代,即使第二流的人,也可以做出第一流的成果,而能在物理學上終身有成的人則甚少。)讀者可從本書附錄<尋求秩序──錢德拉塞卡對黑洞、藍天和科學創造的思考>中,大體了解斯人斯事。
作者有心逐字精讀莎士比亞全集,因為他以為唯有如此,才可以從全系統、全人生之歷練,來了解莎士比亞的成長、成熟、精進、造化。貝多芬在四十七歲時對一位朋友說:「現在我知道怎麼作曲了。」作者堅信,絕不會有位年滿四十七歲的科學家會如此說。因為科學家或因早慧(了了)而產生傲慢心,或如達爾文般,因長期習慣思考數據、推論後,反而對於詩歌等覺得索然無味。注意,作者只是從「抽象的意義」來討論這個問題。作者心儀十九世紀物理學家瑞利( Reileigh)的長達五十年的研究生涯,只研究自己了解的,而又不與年輕人過意不去,就不會變成科學老怪人。
作者以為雪萊的《為詩辯護》,乃是英國文學史中最動人的文獻之一:
「科學已經擴大了人們統轄外在世界王國的範圍,但是,由於缺少詩的才能,這些科學的研究,反而按比例地限制內在世界的領域;而且人既然已經馴服自然力,但是人自身卻依然只是一奴隸。
……
詩是最幸福最善良的心靈中最善良的瞬間的紀錄。
詩,可以使世間至善至美的一切永垂不朽; …
真的,詩是神聖的東西。它自己就是知識的圓心,又是它的週邊;它包含一切科學,一切科學也必須溯源到它。它同時是一切其它思想體系的根和花朵。
很有點新資料。由於只看過中文本Chandrasekhar, S. (1975). Shakespeare, Newton, and Beethoven: Or, Patterns of Creativi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然而知道他晚年立志讀完莎士比亞全集,沒達心願。他可能是典型的印度菁英。學生們都得諾貝爾,才輪到他,而且有點挖努似的:Chandrasekhar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in 1983 for his studies on the physical processes important to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stars. Chandrasekhar accepted this honor, but was upset the citation mentioned only his earliest work, seeing it as a denigration of a lifetime's achievement.
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FRS (About this soundpronunciation) (19 October 1910 – 21 August 1995)[3] was an Indian-American astrophysicist who spent his professional 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4] He was awarded the 1983 Nobel Prize for Physics with William A. Fowler for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he physical processes of importance to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stars". His mathematical treatment of stellar evolution yielded many of the current theoretical models of the later evolutionary stages of massive stars and black holes.[5][6] The Chandrasekhar limit is named after him.
Chandra小傳,只有薄薄的12頁,美金$1.05
左圖為是一張他別有感悟的攝影作品,特別找原作者要來放在辦公室內。
一般對一個偉大的學者有很多稱讚的方式譬如說:桃李滿天下,開拓了一個全新的學術領域,這些Chandra 都當之無愧。
Chandra was also the greatest maste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hat I know”. — Hans Bethe, a Nobel Laureate and a Professor of Physics Emeritus at Cornel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