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13點一起搭高鐵去雲林虎尾找專家照CT,約18點回88號。
洪醫師讀北醫大時,牙醫沒人讀,學生都想轉系。然而有一老師,以日本齒科受重視的情形鼓勵他們 (60年代,日本每偏鄉都有牙醫)。反之,台灣的醫師分布不均,他現在有患者要搭車一小時來就醫,他們同樣繳健保費。
他說健保制讓他們鄉下的醫師受惠良多,........2016
7 年前
朋友,來罷!
去尋一個更新的世界是不會太晚的。
………………
現在雖然不是以前那樣掀天動地的身手了,
然而我們畢竟還是我們,──
光陰與命運頹唐了幾分壯志!
終止不住那不老的雄心,
去努力,去探尋,去發現
永不退讓,不屈服。
****
《易‧乾》:“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
《老子》第八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漢賈誼《新書‧道術》:“功遂自卻謂之退。”唐韓愈《復志賦序》:“其明年七月,有負薪之疾,退休于居,作《復志賦》。”
《漢書‧董仲舒傳》:“古人有言曰:‘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結網。’”
江勇振 - 2018 舍我其誰:胡適,第四部:國師策士,1932-1962
一般說來,是意指退休,就是倦勤的意思......在中國過去四千年(sic)的歷史上,「退」一直是被元首用來意指退位的意思。用在皇帝身上,就是「退位」,亦即,「退讓皇位」。用在其他 ...
失敗者回憶錄:《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李怡)
《蘋果日報》於1995年創刊,我在這一年年尾開始在論壇版寫每周六篇的評論「李怡專欄」,2005年擔任論壇主編至2014年,其間在名采寫過散文,寫過「蘋論」,寫過「小評」,2016年開始寫「世道人生」專欄至今年3月底。我人生中任《七十年代》、《九十年代》總編28年許,接着在《蘋果日報》寫和編25年許,超過半世紀的筆耕生涯,近一半在《蘋果》。我在這專欄的「題記」中說,單從事業、家庭、生活等去考量,我這一生當然不算失敗,「但回顧我一生的追求,卻是不斷的感受理想破滅、價值敗壞的悲哀」,從這個角度看,就是「失敗者」。
來到《蘋果日報》的尾聲,我也就提前在這裏寫《失敗者回憶錄》的尾段:我有四分一世紀在此編撰,而又26年從未間斷地閱讀的報紙。以我的「失敗者」定義來看,它就是失敗者。但不要忘記,它曾是香港報紙當中,一面世即取得最大成功的一份。它由成功走向失敗,有全世界紙媒淪落、網絡媒體資訊爆炸的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終於不得不停刊,則眾所周知是極權插手,香港禮崩樂壞、人權不保、法治蕩然的結果。
著名作家、曾在《人民日報》當記者多年的劉賓雁說過:報紙的面孔就是總編輯的面孔。但在自由競爭的社會,更準確地說,報紙的面孔是老闆的面孔。香港絕大多數報紙的老闆,都插手編採的輿論走向;而老闆的個人經驗、見識和氣度,更可以在報紙面孔見到。
黎智英以製衣業成功商人的背景進軍傳媒。他以高薪請了大批編採人員,但他沒有完全相信手下的編報經驗,而是每天開「鋤報會」,各高層參加,也選些讀者出席,對每一版的每篇報道、標題和每篇文章批評,不留餘地。他說過,報紙是辦給讀者看的,報紙只有一個老闆,廣告客戶不是老闆,管理層不是老闆,只有讀者是老闆。
黎智英沒有辦報經驗,但是,他有從商經驗。伊利諾大學經濟學教授Deirdre N. McCloskey曾經提到,在機會平等的市場經濟社會,從商是以美德為基礎,並能在從商者身上催生幾種美德,其中包括創新的勇氣、誠實買賣的公正和對法治下市場社會的信念。
《蘋果日報》面世時,令人耳目一新,它不是哪一個總編輯的面孔,而是一切以顧客的需要為依歸的成功商人的面孔。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一個人如果做甚麼事都根據過去的經驗,就無法開創新局面。
從《壹週刊》到《蘋果》、《壹本便利》、《忽然一周》、《飲食男女》,以及台灣版報刊,都因打破以往的辦報經驗而成功。但從2008年收購台灣《中國時報》失手之後,香港《爽報》的失敗,特別是台灣壹電視的大出血,我不知道是客觀社會的習慣改變所導致呢,還是有了成功經驗之後,被成功經驗所囿,與時代脫節而走向失敗?
不下毒手,《蘋果》還能撐多久,一直是人們議論的話題。下了毒手,就同情歸《蘋果》,怨憤歸強權也。
但無論如何,壹傳媒在香港的出現,在中文報業史上,應留下商人辦報勝於文人辦報的成功經驗,或許可以同張季鸞1926年入主《大公報》創造的輝煌相比美。張季鸞提出「不黨、不賣、不私、不盲」這四不原則,是新聞界的圭臬。《蘋果日報》老闆未必知道這「四不」,因為他只有部份實行。
6月23日反思 0623 2021:壹傳媒《蘋果》.....永不退讓,不屈服。台灣作為基地,對人權/自由報導的重要..... 莫迪里安尼的秘密雷驤〈日向.日落〉(1995)、周作人 、〈武者小路実篤集》(1964)「どんなご縁で〜ある老作家夫婦の愛と死〜」『維也納群英 (20世紀之交)』The age of insight 《啟示的年代》:Vienna 城市、歷史、文化菁英、建築師; Vienna Secession: 新藝術、分離運動; Gastav Klimt ;
89) THE HOLY BIBLE. 專心文庫 (彰化)。仏教聖典(和英對照)。清心;pure。satori/enlightment。《智慧書 (聖詠集:Chapter 24)》詩篇例等, 是那手潔心清,不慕虛幻的人,是那不發假誓,不行欺騙的人。 He that hath clean hands, and a pure heart; who hath not lifted up his soul unto vanity, nor sworn deceitfully.
藝術家的書(從馬諦斯到當代藝術 大展) .....Matisse THE BOOKS..........藤田嗣治的百多本插畫書......Andy’s Magnificent Seven Illustrated Books 1952–1959 簡介Tériade的代表作"VERVE"藝術雜誌and "Great Books"
Core Kyoto (NHK)的四五位書法/藝術家
日本人真有創意;幼兒書法/藝術教具也很有意思
---哲學家林正弘教授紀念專頁10篇---林富士博物館去年線上追思會林----中譯本一章Transporting readers to early twentieth-century Paris, Rachel Corbett's You Must Change Your Life is a vibrant portrait of Rilke and Rodin and their circle, revealing how deeply Rodin's ideas about art and creativity influenced Rilke's classic Letters to a Young Poet.You Must Change Your Life | Rachel Corbett - W.W. Norton
他們夫婦的合傳應該有人寫
---
哲學家林正弘教授紀念專頁
10篇 多很好
---
林富士博物館去年線上追思會
有兩位 Princeton老師 追念,真不簡單
----You Must Change Your Life | Rachel Corbett - W.W. Norton
中譯本一章,還可以。可是沒索引,沒多大功用
Transporting readers to early twentieth-century Paris, Rachel Corbett's You Must Change Your Life is a vibrant portrait of Rilke and Rodin and their circle, revealing how deeply Rodin's ideas about art and creativity influenced Rilke's classic Letters to a Young Poet.
今天是端午節。很多朋友發來了「端午安康」的祝福。「端午安康」這個說法,是前些年從中國流行起來的。記得以前都是說「端午節快樂」。但是在幾年前,有中國學者提議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的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的節日,所以不應該說「快樂」,要說「安康」。
至於民眾為了不讓河裡的魚蝦傷害屈原遺體、包粽子拋到河裡餵魚,想起來也是一個非常無厘頭的做法。而且,明明說是給魚吃的東西,怎麼後來卻變成了人的食物?
屈原的故事,和許多的中國歷史故事一樣,既不符合邏輯又牽強附會。屈原之所以在中國受到尊敬,是和後世的唐朝、宋朝、明朝的皇帝一直加強表彰有關。在皇帝看來,一個大臣受了委屈也不反抗、選擇用投江來訴求自己的清白,是非常值得表揚的「忠君愛國情操」。
韓國和日本也都有端午節。但是,韓國人和日本人都幾乎從來不提屈原。屈原在日本完全沒有知名度。
有學者考證說,其實端午節的很多習俗,是在屈原以前就有了。而「端午」一詞,則是到了唐代才出現。來自干支暦法的「午月午日」,也就是五月的第一個午日。每年夏天,都是傳染病容易流行的季節,人們為了避邪驅疾,每年的這個時候都要舉辦一些祭祀活動。賽龍舟、吃粽子,應該都是和這些祭祀活動有關。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端午節就改為西曆的5月5日。有意思的是,正如台灣的粽子有南北之分一樣,日本過端午節吃的食物也有東西之分。在東日本,也就是東京為主的地區,大家吃「柏餅」;而在西日本,則吃粽子(ちまき),各地口味都不太一樣。我個人是比較喜歡吃柏餅。
日本的端午節這一天,是男孩子的兒童節(女孩子的兒童節是3月3日)。有兩個重要的習俗。一個是有男孩子的家庭,門口要掛鯉魚旗,祈願孩子健康成長、將來能夠鯉魚跳龍門,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另一個習俗是,家裡要擺放武士的頭盔。希望孩子能夠成為有勇氣的英雄。頭盔分很多種,造型不同,代表著不同的戰國武將,也有不同的意義。例如,武田信玄代表謀略過人;上杉謙信代表光明磊落;真田幸村代表正義勇敢。
端午節紀念戰國武將,或許反映日本社會的尚武精神仍在。
台灣能找到的作品,可能二十多本(日前在唐山書店展出的,約十本,近十家出版社,市場,看不見的手般,前後出版.....)
書,即人情。昨天兩封電子信。
‘’幫我買香港此次展之相關資料 雜誌 書等‘’。‘’馬上‘’辦理,感人的老友。
給老學長楊誠的二書進度報告,想哭。
今早幫人解惑:找地方
五樓之四?
溫州79?
初中讀西方政治史,他叫馬開外里。
後來知道他常盛服讀聖賢書
台鐵向日韓買600 火車,測試由德方執行。
報告中系統測試的術語規格等,我約四十年前跟國立編譯館翻譯“軟體經濟學”,“電腦系統可靠性”等都有。
寫下這些,以誌“吾哀”…
台灣德國萊因鐵路工程師來到屏東潮州基地,與台鐵及日立合作,測試全新的EMU 3000列車。工程師們仔細檢查列車的動力系統、牽引性能和行駛穩定性,確保一切運作順利,讓列車能安全上路。
.
Although he wrote other works of political theory and philosophy, some of which became influential, it is for his book The Prince that Niccolò Machiavelli is best remembered. In The Prince, Machiavelli offers advice to young rulers on how best to gain and hold on to power. Because of that advice, his name became an adjective, “Machiavellian,” meaning devious, conniving, unprincipled, unscrupulous, or a willingness to do anything, no matter how immoral, to attain a goal.
Machiavelli lived in Florence in the late 15th and early 16th centuries, during a time of great political instability. His advice in The Prince was intended to be pragmatic; and he made no pretense of reliance on morals or idealism. Deceit and violence were necessary in order for rulers to gain and hold power and respect, Machiavelli argued. Rivals or potential rivals should be mercilessly eliminated. A ruler should do whatever it takes to keep power and to thereby maintain a stable principality—a maxim famously paraphrased as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It is better to be feared than loved,” he wrote.
Copies of The Prince had circulated privately, but the book wasn’t formally published until after Machiavelli’s death. Upon publication it was promptly condemned by both the Catholic church and by secular authorities. But the book has continued to fascinate people for centuries with its frankness, brutal realism, and its suggestion of the character of tyrants.
Niccolò di Bernardo dei Machiavelli died in Florence at age 58, on June 21, 1527, four hundred ninety-seven years ago today.
The portrait is by the Florentine painter Santi di Tito.
昨/前天看BBC的World News這則報導,記者從 Taipei (台灣)報導。台灣作為基地,對人權/自由報導的重要.....
".....事隔一年,劉曉明再度受訪亮相,當記者問及為何大使館沒有回覆關於新疆受害者的查詢時,劉曉明含糊其辭,並指完全沒有收過相關查詢。及後BBC再度去信,直至劉曉明在2021年1月卸任後,都沒有收到官方的回覆。歷經兩年的官方途徑,再加上大使在節目中的承諾,都不能讓BBC的記者得到關於新疆真實狀況任何有用的官方資訊。
BBC鍥而不捨的「追擊」看似徒勞無功,卻突顯了媒體自由的重要:極權有不回復、造假、矢口否認的權力,媒體也能透過呈現極權如何自相矛盾、掩飾,來令市民及外界質疑政府的說辭,以及要求政府披露更多資訊。看似得不到結果的進攻,卻反而令敵人曝露了弱點。
在缺乏蘋果日報的香港,很難會有媒體有如此自由,不斷針對中共的弱點施壓,藉此引爆令中共引火自焚的輿論炸彈。可以想像,假如再有前線記者不斷追問新疆議題,一是公司內的管理層都會先自我審查,避免公司惹上如蘋果日報的官非;二來政府必定會嚴加打壓,以日後可能出現的「假新聞法」或國安法,來直接威脅記者「切勿散播危害國家安全的謠言」諸如此類。
蘋果日報的被謀殺是一個象徵,也是一個警號。在6月26號後,所影響的不單是蘋果日報、它的員工,更是整個傳媒行業,它即將進入另一個層次的自我審查;受影響的也是一眾港人讀者,他們即將面對更一面倒的新聞資訊、輿論聲音。無論我們如何化整為零,將自己化成傳播鏈之一,也必須承認龐大媒體機構的重要性,是個體難以取代。我們為蘋果默哀之際,也必須為香港默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