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再度入選英國「Monocle雜誌」最宜居城市評比 與哥本哈根等城市齊列全球前十名!】
以「#台北─隱秘的亞洲瑰寶」(Taipei-The hidden Asian gem)為題的城市評比簡介中,Monocle雜誌表示台北是亞熱帶綠洲,擁有令人驚豔的登山步道,和適合漫步的街道巷弄,且24小時都買得到誘人美食。台北不僅治安良好、醫療照護系統領先全球、綠意盎然,公共交通系統更被譽為是城市規劃師的夢想設計!
還有什麼台北市的優點是你想分享給大家的呢?快來留言吧~~~
#Taipei is featured in the top-10 in Monocle magazine's ranking of the world’s top-25 best cities to call home.
In Monocle Magazine's annual Quality of Life Survey featured in its most recent July/August edition, Taipei is ranked as one of the top-25 most liveable cities in the world. Only Copenhagen, Zurich, Lisbon, Helsinki, Stockholm, Tokyo, Vienna, Sydney and Vancouver placed higher.
Writing that #Taipei is “the hidden Asian gem”, the article says that Taipei is a subtropical oasis and known for its tantalising food stalls that are open 24 hours a day.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aipei’s low crime rate and world-class healthcare system as well as compliments on its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 an urban designer’s dream!
What do you think makes Taipei one of the most liveable cities in the world? Let us know in the comments~
Source: #Monocle
《黑塞畫傳》/Hermann Hesse 詩選/赫塞集 "The Glass Bead Game"
《漫遊者寄宿所: 黑塞詩選》上海人民2013 可能從英譯本重譯
類似Hermann Hesse 詩選 我有日譯本.
他的繪畫
《漫遊者寄宿所: 黑塞詩選》上海人民2013 可能從英譯本重譯
類似Hermann Hesse 詩選 我有日譯本.
他的繪畫
DER SCHMERZ, HERMANN HESSE
Man hatte vor tausend Dingen Angst.
Vor Schmerzen, vor dem eigenen Herzen.
Man hatte Angst vor dem Schlaf,
Angst vor dem Erwachen,
vor dem Alleinsein, vor dem Tode -
namentlich vor ihm, vor dem Tode.
Aber all das waren nur Masken und Verkleidungen.
In Wirklichkeit gab es nur eines, vor dem man Angst hatte:
das sich fallen lassen,
den Schritt in das Ungewisse hinaus,
den kleinen Schritt hinweg,
über all die Versicherungen, die es gibt.
Und wer sich einmal,
ein einziges Mal hingegeben hatte,
wer einmal das große Vertrauen geübt
und sich dem Schicksal anvertraut hatte,
der war befreit.
Er gehorchte nicht mehr den Erdgesetzen,
er war in den Weltraum gefallen und
schwang im Reigen der Gestirne mit.
THE PAIN, HERMANN HESSE
One was afraid of a thousand things.
From pain, from your own heart.
You were afraid to sleep
fear of awakening,
before being alone, before death -
especially before him, before death.
But all of these were just masks and disguises.
In reality, there was only one thing to be afraid of:
that let go
the step into the unknown,
the small step away
about all the insurances out there.
And who once
gave up once
who once exercised the great faith
and entrusted himself to fate
he was freed.
He no longer obeyed the laws of the earth,
he had fallen into space and
resonated in the dance of the stars.
昨天與時瑋談 Peter 去年底說希望有機會續拍東海校園影片
"美好時光" (1971~72)東海校長公館草坪的"讀書會" (會友多人;沈哥公館草坪露過營;唐香燕:工友端出的牛奶;取一木瓜宴我朋友)
"美好時光" (1971~72)東海校長公館草坪的"讀書會" (會友多人;沈哥公館草坪露過營;唐香燕:工友端出的牛奶;取一木瓜宴我朋友)
12:43 / 28:40
漢清佳美 005 6 羅時瑋導引校園(八又二分之一)
校慶, OPEN DAY。校長公館草坪的聚會。知己。
Hanching Chung 我們1971~72年很幸福,因為沒校長,所以校長公館是我們讀書會的場所呢....
陳續升 Hanching Chung那太奢侈了!果然是美好時光!
Hanching Chung 你們的,才是"美好時光"! 我們有的,多自然野趣之無價之寶
(The £180 billion bill for living in a material world http://www.essex.ac.uk/news/event.aspx?e_id=7448....)
1973年梅老師來開的世界名著選,說不定今日的學生多研讀過了。
我們了不起的工業工程系,前10年沒一個博士教過,不過產出數十個美國博士.....
University of Essex :: Latest news :: The £180 billion bill for living in a...
沈哥 我還在公館草坪露過營,應該是空前也是絕後。我大四跟謝校長請求,他欣然答應。ㄎㄎㄎ...拔營後,草地黃了一大片,金拍謝!
(參考:陳續升:東海近十年來,越來越好!
唐香燕 的東海校長公館工友端出的牛奶........
周日, 我們談到校長應善於公關。
說梅可望校長(任期1978年-1992年:蓋新圖書館/中正館等等)將校長公館對面的招待所,當成宴客廳,買了一可坐上二十幾人的大園桌,用來大宴賓客。
我說湯校長先前在公館取一木瓜宴我朋友,讓他印象深刻。
人老了,總會重複說些故事。我又說了這一故事,用來說明美國的大學校長之重視所有的利害關係人。有時,不免走火入魔。
我知道以前美國W校的校長一年在校長公館宴會賓客近五百”攤”的。
2010年10月:
Warren Bennis 的文章和書,多半一直更新。之前已有一本回憶錄 An Invented Life 問世,台灣還有漢譯 (可是錯誤多多) 。它的新版本:Still Surprised: A Memoir of a Life in Leadership by Warren Bennis,台灣也有翻譯。不過我買它的味口已大為減低。
-----
我上周跟沈金標先生等人說, Bennis 先生在當辛辛那提大學(?)校長時, 一年在校長公館舉辦約600場的宴會。他後來發現家庭生活危機,因為他問其小女孩, 將來要做什麼? 女兒說: "做宴會的客人。"
Dear Tunghai Friends:
據東海校內最新消息: 東海大學董事會於台灣時間今天 (6/10/2015) 中午,依法院裁定書執行停止湯銘哲之校長職務。並限其一週內搬離校長公館。故本周六 (6/13/2015) 之畢業典禮預料將由代理校長林振東主持。
A twilight world of Tunghai University: 本校湯銘哲校長自民國104年6月10日中午12時起,停止行使校長職權
《懷舊集》--《 東海大學第十七屆畢業紀念冊》1975
#1
1 杜蘅之;
從初二1967看杜蘅之(1913-1997)撰《遊歐小品》到2022年 難忘的巴黎愛人(想像與照片);重翻 畢業紀念冊 Year Book 1975;T. S. Eliot;李怡86歲感慨
#2
2 巴胡天;
寄贈林義正老師 (2022),因緣,重看漢清講堂122" 巴師壺天與《禪骨詩心集 》" 林義正老師( 2016)
#3
3. 梅貽寶(1900 ~1997)、Dr. Douglas J. Elwood、 劉文潭、馮滬祥 (1948 ~ 2021 ) (~ 東海大學 1975 級 畢業紀念冊 人文學科)《懷舊集》 3
#4
4. 東海大學 首屆董事長杭立武先生(1904-1991) :了不起;1975時的董事長查良鑑(1904年-1994年);《查良鑑董事長紀念專輯》(2022,東海大學圖書館,約460頁)
#5
5. 東海大學校內的路思義教堂 (國定古蹟 1968~2022):我們的4年 (19771~75);畢業紀念冊 (1975)、多家談路思義教堂(羅時瑋主持的通識課,約2013?;2022年3月21日)
#6
6. 拿花在校門口迎新;約農路,體育及大松針草坪,化工系的搖滾樂隊和露天音樂會。曾約農先生(1893-1986; 校長1955~1957春夏);吳德耀校長。吳千甲修"橋"......
#7
"美好時光" (1971~72)東海校長公館草坪的"讀書會" (會友多人;沈哥公館草坪露過營;唐香燕:工友端出的牛奶;取一木瓜宴我朋友)
聽到「Taiwan 」,如果是五年或十年前。。。
過程中,我深刻地注意到,這幾年,德國國會議員對台灣的了解、關注、支持等的程度連翻了好幾倍!
一小時後,我和同仁心情愉快、神清氣爽地跨出大門,看見一大群十六、七歲的男女高中生,約莫五、六十個人,吱吱喳喳,正排成三四排,準備拍團體照。前頭站在馬路中間、手舉手機的那位女士,應該是他們的帶隊老師。
我一時興起,拉正領帶,清清嗓子,不急不徐地,笑著用德文對他們說:
「嗨!我是台灣駐德代表,說是大使也可以啦!參一咖,一起拍一張團體照,如何?」
「哇!Taiwan 耶!Taiwan的代表(有的補一句‘大使耶’!) 好啊!來啊!」- 反應熱烈到我幾乎手舞足蹈起來。
拍完團體照,還有十來個一起找我合拍的。
然後他們就圍著我問東問西。我非常驚訝、同時也很高興,他們竟然都知道台灣是個被中國威脅的民主國家!
天啊!若是五、六年前,恐怕還得強調一下:「Taiwan 」不是「Thailand」。
笑𣉢𣉢的女老師告訴我,他們來自德西一個小城。學校每年都會安排學生來柏林參訪,其中一站就是參觀國會。
我給了她一張名片,說下一次可以把我們代表處列為一站,我們處裏有一個小組專為國會議員轄區選民來柏林參訪時,在我們的「台灣文化廳」簡報「Taiwan 」。他們來的話,我會親自為他們作一個介紹台灣的演講。
旁邊一位顯然是同行的男老師,立刻就也跟我要名片,說「明年一定會來,真的可以去你們的大使館嗎?」
我邊遞名片給他,邊說:「絕對歡迎。但是一定要提早來約,不然有可能會和別的團體撞期。我們一年排將近四、五十場。」
真的是這樣!扣除寒暑假、聖誕節等,平均每星期都有,有時兩三場,並不少見。
***
那是昨天。今天中午在路上竟然被五、六個笑臉迎人的年輕人攔下,對我說:「你不是昨天那位台灣大使嗎?對,就是你,我們可以和你照張相嗎?昨天大家都要照,我們就算了。」
我當然說「好!」。
照完後,我們相約下回見。然後,幾個年輕人一一跟我握手。那帶頭的說:「我們還要告訴你:我們支持台灣。祝你們好運!」
耀眼的陽光灑在我臉上,我𣉢起眼睛,忍住心中翻轉的激動和眼中打轉的淚水,(自認)瀟灑地點點頭,揮手說「謝謝!我收到了。」後,轉身繼續我的行程。
一路上,兩位同仁,左右兩邊,一邊一人拉著我,怕我走著走著,飄了起來。
也許有一天,我們會聽到泰國駐德大使開始跟大家解釋說:
「不,不,我們是’Thailand‘,
不是’Taiwan‘。」
非主權國家在戰時最脆弱的一點:不是武器,不是國際,而是內部的團結根本不足以支撐長期抗戰。
讓我們來深挖一下:

1. 缺乏正當性共識 → 何為「我們」都說不清
台灣內部對「國家認同」沒有一致答案。
有人說是「主權國家」,有人說是「中國的一部分」,還有人根本拒談戰爭。
所以戰時號召「保家衛國」時,根本無法形成單一集體的正當性目標。
→ 很多人問的不是「怎麼打仗」,而是「值不值得打?」
2. 沒有國家=沒有不可退讓的神主牌
以色列、韓國、芬蘭在存亡之戰中能團結,是因為:
敗了=國家亡了=我們沒有明天
而對台灣來說(或類似非主權政體):
敗了=不一定亡國,可能只是「改變體制」或「換個統治者」
這種模糊性會導致大量人選擇「不反抗」、「先保命」、「觀望」
3. 內部裂痕早就被對手精準掌握並滲透
中國數十年來針對台灣的認知作戰目標不是軍事,而是:
「你們自己人就會彼此不信、不合作、互扯後腿」
在沒有國家地位的背景下,這樣的滲透尤其有效,因為:
沒有強制的國族共識可壓制異議
沒有制度上的「叛國罪」或「通敵罪」約束可用來懲戒

不是無解,但要放棄「我們能團結」這種理想主義想像,改採「分層抵抗+務實動員」策略:

1. 改用「保衛生活」而非「保衛國家」的號召口號
別訴諸抽象的「國家」,而要訴諸「你住的社區、你愛的人、你熟悉的秩序」

2. 在制度外建立「社群型防禦單位」
類似義勇團、消防組織、志工網絡,在戰時接手防禦與救援
不以「政府忠誠」為招募依據,而是以在地信任與互助網為基礎

3. 建構「低信任社會下的抵抗模式」
假設:你不信政府、不信鄰居、不信媒體——還能怎麼撐?
備援系統設計:資訊封閉也能接收指令、食物短缺也能分配、指揮癱瘓也能行動
建立匿名抵抗指引,如「失聯行動手冊」、「自組避難網絡」、「地下醫療指令碼」

沒有國家地位的地方,不能靠「團結」撐過戰爭,
而要靠模糊共識+局部動員+分層目標讓社會能「部分撐住」且「慢慢再拼湊」。
你說得對——真正打下來那一刻,絕大多數人是不會自動團結的。
但不團結不是失敗的藉口,而是備戰策略的前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