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邁克爾·R·多夫 (Michael R. Dove耶魯大學人類學家 ) 主張採用一種結合民間智慧和科學知識的自然歷史研究方法,作為幫助反駁科學懷疑論的方法Hearsay Is Not Excluded: A History of Natural History

 Q&A: Yale anthropologist Michael Dove discusses his new book, which argues for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natural history that incorporates both folk wisdom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as a way to help counter skepticism of science: bit.ly/41MCKfF #Yale



Hearsay Is Not Excluded: A History of Natural History

  • 作者: Dove, Michael R.
  • 原文出版社:Yale University Press
  • 出版日期:2024

問與答:耶魯大學人類學家 Michael Dove 討論他的新書,該書主張採用一種結合民間智慧和科學知識的自然歷史研究方法,作為幫助反駁科學懷疑論的方法:

內容簡介

This chronicle of natural history argues that the modern 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rise in science skepticism codeveloped with the historic distancing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from folk knowledge

For millennia, the field of natural history promoted a knowledgeable and unifying view of the world. In contrast, the modern rise of narrow scientific disciplines has promoted a dichotomy between nature and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and between scientific and folk knowledge on the other. Drawing on the fields of anthropology, histor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Michael R. Dove argues that the loss of this historic holistic vision of the world is partly to blame for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science skepticism.

Dove bases this thesis on a study of four pioneering natural historians across four centuries: Georg Eberhard Rumphius (seventeenth century), Carl Linnaeus (eighteenth century), Alfred Russel Wallac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Harold C. Conklin (twentieth century). Dove studies their field craft and writing; the political,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circumstances in which they worked; the sources of their insight;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ir work for modern society. Most of all, the book seeks to discover what enabled those natural historians to straddle boundaries that today seem impassable and to distill that wisdom for a modern world greatly in need of a holistic vision of people and environment.

 內容簡介
這部自然史編年史認為,現代環境危機和科學懷疑論的興起是與科學知識與民間知識的歷史性疏離共同發展的
幾千年來,自然史領域促進了知識淵博且統一的世界觀。相較之下,狹隘科學學科的現代興起一方面促進了自然與文化之間的二分法,另一方面也促進了科學與民間知識之間的二分法。邁克爾·R·多夫 (Michael R. Dove) 借鑒人類學、歷史學和環境科學領域的經驗,認為這種歷史性的整體世界觀的喪失是當代環境退化和科學懷疑論的部分原因。

多夫的這篇論文是基於對四個世紀的四位先驅自然歷史學家的研究:喬治·埃伯哈德·魯菲烏斯(Georg Eberhard Rumphius)(十七世紀)、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十八世紀)、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十九世紀)和哈羅德·C·康克林(Harold C. Conklin)(二十世紀)。多夫研究他們的野外技巧和寫作;他們工作的政治、文化和環境環境;他們洞察力的來源;以及他們的工作對現代社會的影響。最重要的是,這本書試圖發現是什麼讓這些自然史學家能夠跨越今天看來無法逾越的界限,並為一個非常需要對人與環境進行整體視野的現代世界提煉出這種智慧。


作者簡介
邁克爾·R·多夫 (Michael R. Dove) 是耶魯大學社會生態學瑪格麗特·K·穆瑟 (Margaret K. Musser) 教授;人類學教授兼館長;以及《苦澀陰影:人類意識的生態挑戰》一書的作者。他在亞洲進行了數十年的實地研究,現在住在康乃狄克州基林沃斯。

作者簡介

Michael R. Dove is the Margaret K. Musser Professor of Social Ecology at Yale University; professor and curator of anthropology; and author of Bitter Shade: The Ecological Challenge of Human Consciousness. He has carried out decades of field research in Asia and now lives in Killingworth, CT.


Portrait of Michael R. Dove wearing a cap and a shirt with a tie, next to the cover of his book titled 'Hearsay is Not Excluded: a History of Natural History' featuring an illustration of a tree with roots and branches intertwined.
所有心情:
555

小熊英二教授《1968:日本現代史的轉捩點,席捲日本的革命浪潮》......144) 父子"合寫"普通日本人的生命史 (約1925~2015) 小熊英二 (Eiji Okuma) 《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

  小熊英二教授《1968:日本現代史的轉捩點,席捲日本的革命浪潮》......144) 父子"合寫"普通日本人的生命史 (約1925~2015)  小熊英二 (Eiji Okuma)  《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


在這個年代,還有出版社願意出這樣的巨著,其厚度與份量,非常令人欽佩,但這是我認識小熊英二教授後,最想看到他能出中文版的著作,能收藏這一套已無遺憾。


介紹:


歷史社會學家小熊英二的重量級著作《1968:日本現代史的轉捩點,席捲日本的革命浪潮》,近日在台灣首度出版中文版。


這本共分為四冊的巨作,結合了歷史書寫和社會科學的敘述方式,生動描繪了日本19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學生運動,是認識「全共鬥」運動、團塊世代,乃至日本現代史的轉捩點,不可錯過的里程碑大作。

歴史社会学者の小熊英二さんが #コメントプラス
《 「71年、極貧青年をコミカルに描いた『男おいどん』で人気漫画家となった」との紹介に2023年と1971年の相違を感じる。1971年当時の読者が、あの主人公を「極貧青年」とみなしていただろうか》





  144) 父子合寫普通日本人的生命史 (約1925~2015)  小熊英二   《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 小熊英二(Eiji Okuma)

簡介
1962年生於東京,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和文化研究科國際社會科學博士,現為慶應義塾大學總合政策學部教授,專攻歷史社會學。1996年以《単一民族神話の起源:〈日本人〉の自画像の系譜》獲得三得利學藝賞;2003年以《民主」と「愛国」:戦後日本のナショナリズムと公共性》獲得每日出版文化賞、大佛次郎論壇賞;2013年以《社会を変えるには》獲得中央公論社新書大賞。《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獲得2015年新潮社小林秀雄賞。其他重要著作包括《1968:若者たちの叛乱とその背景〈上/下〉》、《市民と武装 :アメリカ合衆国における戦争と銃規制》、《清水幾太郎:ある戦後知識人の軌跡》。他執導的311福島核災議題紀錄片《首相官邸前的人們》已於2015年公開上映。
相關著作

「日本人」的界限:沖繩・愛努・台灣・朝鮮,從殖民地支配到復歸運動

「日本人」的界限:沖繩・愛努・台灣・朝鮮,從殖民地支配到復歸運動
定價: 900元
特價:711元
出版日期:2020/11/12
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

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
定價: 420元
特價:332元
出版日期:2015/09/21




 小熊英二「日本人」的界限:沖繩・愛努・台灣・朝鮮,從殖民地支配到復歸運動

【「日本人」的界限:沖繩・愛努・台灣・朝鮮,從殖民地支配到復歸運動】
日本知名學者小熊英二,透過「檢證近代日本對沖繩、愛努、台灣、朝鮮為主的『政策論述』」,試圖探詢「『日本人』的界限如何被設定」,質問曖昧難釐清的民族與國家界限,直探文化最核心、地域最本質,擘劃出日本與其周邊地區近百年來若即若離、糾纏難解的歷史。
小熊英二表示,自19世紀中旬開始,日本帝國擴張的過程並非一以貫之,反而政策相對模糊,其統治下的 #沖繩#愛努#台灣#朝鮮 的定位和人民因而搖擺不定,中央和地方相互映照、拉扯,反覆辯論「何謂日本、何謂日本人」?指出了1879年以後,日本與周邊地區的辯證中,國家與人民的概念是如何複雜而多層次,並詳細分析各時期的政策、法律、教育方針,呈現出尚待我們明辨、釐清的幽微處,以及這些衝突與融合如何同時影響、挑戰了日本作為一個「國家」的定義。《「日本人」的界限》梳理了以日本為中心,複雜多變的民族、國家面貌,探問日本百年來的殖民政策、國家與人民的本質,釐清近代東亞歷史最難辨難解的一面。
🟩I
序章
第一章 琉球處分——納入「日本人」
第二章 沖繩教育與「日本人」化——同化教育的內涵
第三章 「帝國北門」的人們——愛努教育與特別保護法
第四章 領有台灣——同化教育的矛盾與衝突
第五章 總督府王國的誕生——台灣的「六三法問題」
第六章 身為韓國人的日本人——日韓合併下的「新日本人」戶籍問題
🟩II
第七章 差別即平等——殖民政策與種族主義
第八章 「民權」與「一視同仁」——殖民者與通婚問題
第九章 花紅柳綠——日系移民的朝鮮統治論
第十章 內地延長主義——原敬與台灣
第十一章 統治改革的挫折——朝鮮參政問題
🟩III
第十二章 沖繩民族主義的創生——伊波普猷的沖繩學
第十三章「異身同體」的夢想——設置台灣自治議會請願運動
第十四章 「生於朝鮮的日本人」——唯一的朝鮮人眾議院議員・朴春琴
第十五章 東方主義的折射——柳宗悅與沖繩語言論爭
第十六章 皇民化與「日本人」——總體戰與「民族」
第十七章 最後的改革——戰敗前的參政權
🟩IV
第十八章 國界線上的島嶼——沖繩作為「外國」
第十九章 從獨立論到復歸論——戰敗後的沖繩歸屬論爭
第二十章 「祖國日本」的意涵——1950年代的復歸運動
第二十一章 革新民族主義的思想——受學者的「日本人」論點影響的沖繩觀
第二十二章 1960年的方言牌——戰後沖繩教育的復歸運動
第二十三章 反復歸——1972年的復歸與反復歸論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
📙出版者:
聯經出版
📘作者:小熊英二(慶應義塾大學總合政策學部教授)
📕譯者:黃耀進、鄭天恩
📒ISBN:978-957-0855562

曹永洋.鍾玉澄將The Fixe 翻譯本《修理匠》贈名作家季季 2018。 佳美 (56) 斯賓諾莎與危險時期的思考藝術Baruch Spinoza and the Art of Thinking in Dangerous Times 政治和知識自由的捍衛者,他向我們展示了謹慎和大膽如何齊頭並進。 Gilles Deleuze《修理匠》(The Fixer (1966) by Bernard Malamud、鍾玉澄譯,志文,1983) 《修理匠》的主角Yakov的幾段 Spinoza 哲學說法 德勒茲《斯賓諾莎的實踐哲學》Gilles Deleuze 1981/2005 0702 2016 六


曹永洋.鍾玉澄將The Fixe 翻譯本《修理匠》贈名作家季季 2018。  佳美 (56) 斯賓諾莎與危險時期的思考藝術Baruch Spinoza and the Art of Thinking in Dangerous Times 政治和知識自由的捍衛者,他向我們展示了謹慎和大膽如何齊頭並進。        Gilles Deleuze《修理匠》(The Fixer (1966) by Bernard Malamud、鍾玉澄譯,志文,1983)     《修理匠》的主角Yakov的幾段 Spinoza 哲學說法   德勒茲《斯賓諾莎的實踐哲學》Gilles Deleuze 1981/2005   0702 2016 六

季季

謝謝曹永洋.鍾玉澄
2024.12.16

所有心情:
林家成、廖為民和其他21人


季季---修補匠

「任何破碎的東西,除了心,我都修補。」

---Bernard Malamud( 1914-1986)《The Fixer》。



Spinoza 哲學說法 德勒茲《斯賓諾莎的實踐哲學》Gilles Deleuze






















斯賓諾莎與危險時期的思考藝術

這位哲學家是政治和知識自由的捍衛者,但他無意成為烈士。相反,他向我們展示了謹慎和大膽如何齊頭並進。





Culture Dept.




Books



Baruch Spinoza and the Art of Thinking in Dangerous Times

The philosopher was a champion of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freedom, but he had no interest in being a martyr. Instead, he shows us how prudence and boldness can go hand in hand.
By Adam Kirsch






















《修理匠》(The Fixer (1966) by Bernard Malamud、鍾玉澄譯,志文,1983) 《修理匠》的主角Yakov的幾段 Spinoza 哲學說法 德勒茲《斯賓諾莎的實踐哲學》Gilles Deleuze 1981/2005 0702 2016 六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301857828996341




《修理匠》(The Fixer (1966) by Bernard Malamud、鍾玉澄譯,志文,1983) 《修理匠》的主角Yakov的幾段 Spinoza 哲學說法 -- 德勒茲《斯賓諾莎的實踐哲學》Gilles Deleuze 1981/2005 引







德勒茲《斯賓諾莎的實踐哲學》Gilles Deleuze 1981/2005




《修理匠》(The Fixer (1966) by Bernard Malamud、鍾玉澄譯,志文,1983) 修理匠 《修理匠》的主角Yakov的幾段 Spinoza 哲學說法學》




《修理匠》(The Fixer by Bernard Malamud、鍾玉澄譯,志文,1983) 修理匠 《修理匠》的主角Yakov的幾段 Spinoza 哲學說法》

This is how he discovered philosophy. To fill his days and make sense of his situation, Yakov would reflect on the philosophy of Benedict de Spinoza, whom he’d read at nights in his village. Yakov, by his own admission, was no intellectual. But something about Spinoza’s work kept drawing him back, as if to complete the pieces of a puzzle. Yakov tried explaining this to a sympathetic magistrate. ‘What led you to read Spinoza in the first place?’ the magistrate asked. ‘Was it because he was a Jew?’ ‘No, your honor’, 《修理匠》的主角Yakov replied:


I didn’t know who or what he was when I first came across the book – they don’t exactly love him in the synagogue, if you’ve read the story of his life. I found it in a junkyard in a nearby town, paid a kopek, and left cursing myself for wasting money hard to come by. Later I read through a few pages and kept on going as though there were a whirlwind at my back. As I say, I didn’t understand every word but when you’re dealing with such ideas you feel as though you were taking a witch’s ride. After that I wasn’t the same man.



民視新聞--陳文成事件 33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10&v=uQJiWQRuxmU


漫遊愛麗斯的奇境 張華先生 2016-6月15日
張華:漫遊愛麗絲的奇境 (Adventures in Alice’s Wonderlands ) 漢清講堂 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88號2樓…
YOUTUBE.COM


中午曹永洋學長帶Sushi和咖啡來聊。
送他走之後,他回書店買《錯過的時光:哈金詩選》
傍晚打電話過去,他還沒回家,與他太太大聊:


"Everything about him was old except his eyes which were the same color as of the sea and were cheerful and undefeated." 

--Ernest Hemingway

A sentence that sums up it all in a magnificent artistry of words!

Pic  : The Master at his beloved Cojimar village. 

#Hemingway #theoldmanandthesea #novel #nobel #literature #fiction #sea #Cuba #Cojimar #inspiration #idol #boy #books #bookstagram #masterpiece

6點10分回64號晚餐:6:30~7:30 台大陳文成廣場陳博士逝世35周年紀念晚會。
楊維哲教授的獎學金已未發多少年?
台語 vs 華語的排擠現象:歷史系學生雙聲道


1981.07.01
最後一夜 
2016.07.02 18:30
35週年追思晚會 @ 台大 陳文成廣場


今天(7/1)上午,我帶素貞回羅斯福路整理行裝,
中午左右,弟弟文華請假來看我。
兄弟兩人一起到出入境管理局打聽出境證的事。
可是問不出結果。
只好再到旁邊的警總的會客室去問。
到了警總,他們每個人用的都是代號,
叫什麼【強恕人】的,
問來問去,每個【強】先生都推來推去。
(後來跟二姐說,二姐說,是不是整間都是【強盜】?!)
我很著急,因為我買的是來回機票,馬上就到期。
而且,在美國還有個統計學術會議,
要代表學校參加,必須趕快回去準備資料。
時間已經很急迫了,他們卻只是擺擺手說,
放心,來得及的。
後來,再回到出入境管理局。
辦事員告訴我們,
明天早上八點會通知,再來拿出境證。
離開博愛路之後,兄弟二人往青年公園散心。
我最疼這個小弟弟,臨別之前,
還有一堆鼓勵的話要說。
一直到下午,我要回羅斯福路,分手時,
我對弟弟說,
告訴爸爸不要擔心,不會有什麼事的。
誰也不知道,弟弟再也看不到最疼愛他的哥哥了。
1981.07.01
最後一夜
2016.07.02 18:30
35週年追思晚會 @ 台大 陳文成廣場


▋新增詞條:德勒茲 (Gilles Deleuze)
「我要你們打開德勒茲的書就如同推開劇場的大門。」
——傅柯
德勒茲 (Gilles Deleuze, 1925-1995) 是廿世紀最重要的法國哲學家之一,他與傅柯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德希達 (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被視為「六八世代」(soixante-huitard) 的思想代表,對於當代哲學、文學、藝術、電影、政治哲學與精神分析等諸多學科都產生巨大影響。傅柯曾說,「有一天,或許將會是德勒茲的世紀」。

  德勒茲的廿餘部著作觸及多元的領域,以哲學思考為基底構成一幅豐饒與異質的思想影像,主要可以梳理為三個系列。其中之一是哲學家研究,對休謨、康德、斯賓諾莎、萊布尼茲、尼采、柏格森、傅柯分別以專著提出極具創意的解讀,每一位哲學家的思想在自身的概念上被德勒茲再次「問題化」,而且也同時創造了德勒茲自己的概念。德勒茲曾說這樣的書寫是「我想像自己走近一位作者背後,跟他生一個小孩,既是他的但卻又像是怪物。」這系列著作中還包括豎立了獨特哲學景觀的《差異與重複》(1968)、《意義的邏輯》(1969) 與《何謂哲學?》(1991);第二個系列由哲學概念出發,對文學、電影、藝術與戲劇深入評論,這是奠基在深厚哲學基底的跨域書寫實踐,其原創性不僅為人文領域帶來極大衝擊,而且藝由術作品的強度激起的概念,在哲學的思想運動中擴大了概念創造的可能性。第三個系列是與精神分析師瓜達希 (Félix Guattari, 1930-1992) 合作的四本著作,其中的《反伊底帕斯》(1972) 與《千高原》(1980) 提出了根莖、戰爭機器、無器官身體、欲望機器、游牧等概念,對於當代人文領域展開基進又繁盛的全面性思想實驗,深深撼動既有學科的邊界與想像,徹底實踐兩人在《何謂哲學?》中的著名宣言:「哲學,最嚴格地說,就是創造概念的學科。」

  哲學等同於概念的建構論 (constructivisme),這就是德勒茲哲學所闡明的要旨。這也意謂想理解哲學是什麼,就得理解概念創造是什麼?請注意,「哲學不沈思、不反思、不溝通」,而是創造概念。在《何謂哲學?》中,德勒茲與瓜達希以這個建構論逐一重述柏拉圖、笛卡兒、斯賓諾莎、康德、胡塞爾、柏格森、海德格、薩特等哲學,明確示範與操演哲學家的概念創造。如果這個使得哲學成立的嚴格條件對於德勒茲自己也適用,什麼是特屬於德勒茲的概念創造?想答覆這個問題將不只是要理解他的概念,而且是概念的創造,不只是德勒茲怎麼思考這個或那個概念的內容,而是作為哲學家,他怎麼使概念可以而且應該被創造出來?

  我們將從德勒茲的主要著作中探究概念涉及的問題性場域,尋覓這些概念的系列組裝構成何種可能的世界?提供了何種思想影像?在德勒茲的書中,概念構成思想的特異點 (point singulier),並且由一概念到另一概念間畫出思想的抽象線 (ligne abstraite),激起思想運動,最終,這些異質與原創的點與線舖展成哲學家的內在性平面 (plan d’immanance) 或思想影像。思想的潛能與啟發貫穿著德勒茲的概念,這便是以哲學之名持續展現生機的概念-創造。






台大圖書館的立面又髒又剝落,才10年而已。




〈蓬萊有危〉
雄三豈誤射,除非控管廢;
要麼敵早伏,真是焚五內。



筆誤難免。今晨讀到:台海軍誤射飛彈恰逢中共慶祝建黨95週年
7月1日上午,......當天台灣海軍向大陸方向誤射了一枚飛彈。(上述還好.....底下小標題,嘿嘿)
"台海軍誤射三枚飛彈" (這是【德國之聲】的筆誤)
-----
蘋論:你能拿國軍怎麼辦
2016年07月02日



一種誤會
我跟曹先生說,要用他的大名,弄一傳記文學獎。他起先說好主意。
隔天,他說,生前不該用名字設獎,那是為紀念死者的。
我來不及說,這是誤會。
以W. Edwards Deming (1900-1993)為例,日本科技連(JUSE),1950年設The Deming Prize 至今。美國品管協會 (ASQC)的大都會區於1980年設Deming Prize,他身後,該獎移入ASQ (原ASQC)本 會至今---ASQ 的Juran和 Feigenbaum獎,都是在大師生前設的。
如"筆會",身後設紀念獎的:PEN/Malamud Award




很久以前讀過英文的哈金小說書評--他的小說,在中國,幾乎都被禁.....
《錯過的時光:哈金詩選》中,"訪談哈金:關於詩歌創作"有許多關於"英詩"的慧見,譬如說它們重視聲音,這些無法從"閱讀"中了解或者培養,這也為何至今還沒有"母語非英語"的英詩大師。
要有名師親自指點才可能"入門"。
教寫作班很累人,因為大學生"幾乎無法完整寫一首詩,他們多過早就認為某首詩完成了。"
必須要讓學員自己能寫一篇小說......

HCBOOKS.BLOGSPOT.COM|由 HANCHING CHUNG 上傳

哈金:......我認識一位母親是韓國人的男作家,他寫了一本回憶錄,但出版商逼他改成小說出版,因為沒有人對亞裔男人的自傳感興趣。..... 《錯過的時光:哈金詩選》,頁220
hc評:這,可能很難說,參考The Autobiography of an Unknown Indian By Nirad C....
The Autobiography of an Unknown Indian By Nirad C. Chaudhuri 1951



2005?
昨天談poetic justice。其實poetic 一字,除了與詩情相關,一直與"美和豐富的情感流露"相關(
Poetic第2義: APPROVING very beautiful or expressing emotion。)
今 天讀1900 年8月26日【紐約時報】發的"尼采教授的訃聞"(Prof. Nietzsche Dead),文末說明他的主要著作
(principal publications): "The Old Faith and the New,"* "The Overman," "The Dawn of Day," "Twilight of the Gods," and "So Spake Zrathustra," which is perhaps the most remarkable of his works.
又讓人想到他的文風:簡要、有力、如詩般的激發人心,前無古人;一句話,這是超級的狂
狷之詩哲。
*2016.7.2 :這本應該非尼采作品:
German philosopher and radical theologian David Friedrich Strauss (1808-1874) distinguished himself as one of Europe's most controversial critics of the Bible and an intellectual martyr for freethought. In The Old Faith & the New (1872) he uses both 19th- century science and leading philosophers to reject God as the creator of the universe and humankind, the divinity of Christ, and the reality of miracles (the Old Faith), thus consigning religion to the domains of history, myth, and ethics. With Christianity's cosmology undermined, Strauss constructs a new view of the universe and humanity's place in it grounded in science and contemporary technology, Darwinian evolution, and inductive reasoning (the New Faith), all of which offered the hope of finding solutions to human problems.
Howard Chang Poetic justice, in literature, an outcome in which vice is punished and virtue rewarded, usually in a manner peculiarly or ironically appropriate. The term was coined by the English literary critic Thomas Rymer in the 17th century, when it was believed that a work of literature should uphold moral principles and instruct the reader in correct moral behaviour.


2年後之今天,讀芝加哥大學校訓之拉丁文的文法解釋。
有意思的是,Wikipedia 中文版 為:益智厚生。
(學校類型:私立大學,而其英文為:Type Private nondenominational coeducational (Google:民辦非宗派的男女同校))



2014.7.2 看芝加哥大學人文基本學院的畢業典禮,有意思。
解釋該校校訓如何由兩英文來源,翻譯成拉丁文及其意思/含意。
畢業證書當然人人上台領。感謝......又有印度舞娛嘉賓......
Motto
Crescat scientia;
vita excolatur
Let knowledge grow from more to more; and so be human life enriched.


人生裏,無知的是很多,尤其讀舊書時:
讀Charlie Chaplin《卓別林自傳》My Autobiography.
: 1977.12.25 Chaplin 過世時. 我在英國South End 某家度聖誕節 不記得主人說此惡耗.......
---
讀 《大霧霾──中世紀以來的倫敦空氣污染史》2016=The Big Smoke: A History of Air Pollution in London Since Medieval Times, 1987
:內有參考資料,說我的母校Essex大學於1976年重印一本17世紀的書:the Rota Edition of Fumilugium, University of Essex, Colchester… 我完全無知.....




Castiel Lin 在「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創意設計構思競圖網路投票相簿中新增了 35 張相片。
國立臺灣大學於102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校務會議中,由學生代表與校內數位教師代表提案,於校內設立「陳文成紀念廣場」;並經103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校務會議決議將圖資系館、第一活動中心、教學二期大樓間之廣場命名為「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後續並在校內地圖標示「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Dr. Chen Wen-chen Incident Memorial Square」。
為達成紀念歷史、引發反思之目的,除命名案本身外將針對廣場作改善工程,改善工程分為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本活動「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創意設計構思競圖,欲廣徵各界對於「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創意設計構思,並將優秀作品納入第二階段廣場工程招標文件中,提供後續發展建築與規劃設計之依據。
校方因此於104學年度成立「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創意設計構思競圖」委員會,委員會由校內教師、學生、行政代表及校外建築師組成,負責統籌整個競圖活動並交由校園規劃小組執行。
評選重點與標準如下:網路投票分數佔20%、議題切合性佔30%,創意前瞻性佔40%,具體可行性佔10%。本次投票為「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創意設計構思競圖校內學生、職員、教師之網路投票。
網路投票網站(需台大計中帳密登入):https://goo.gl/boEUpa
本相簿管理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校園規劃小組
如有問題請來信至 cpo@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