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芳學長贈書《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 2020,438頁)0313 2024
昨天收到學長贈書,翻閱前數十頁,感動,敬佩.....希望學長有空來作討論之直播
再次向學長拜謝,當推廣之.....
與東海大學學長們的新春聚會(2024) 簡述:老年的學習與交際, 請教沈榮佳,蔡榮芳 (《知識人的想望與行徑:台灣菁英林攀龍對上黨國嫡裔曾約農》2022;《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2020、曹永洋... 1956~1960 男生宿舍活動 ..學長也談在水源路 (馬場町Babachō ) 嬉游之樂... 馬場町Babachō (臺北史蹟
“Don’t walk in front of me… I may not follow
知識人的想望與行徑:台灣菁英林攀龍對上黨國嫡裔曾約農
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
作者: 蔡榮芳新功能介紹
出版社:玉山社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20
作者簡介
蔡榮芳
東海大學第一屆畢業校友(1959)。美國馬里蘭州立大學碩士。加州大學(UCLA)博士。南卡州查爾斯頓學院歷史系名譽教授。曾任國立台灣大學及香港大學客座教授。主要學術著作:Hong Kong in Chinese History: Community and Social Unrest in the British Colony, 1842-1913(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
台灣雲林北港人。美國加州大學(UCLA)歷史學博士。馬里蘭大學碩士。東海大學第一屆 1959年畢業校友。南卡州查爾斯頓學院歷史系名譽教授。曾任國立台灣大學國科會客座教授;及香港大學客座教授。
主要學術著作:Hong Kong in Chinese History: Community and Social Unrest in the British Colony, 1842-1913(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香港人之香港史 1841-1945》(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台北:玉山社,2020年出版;2021年度巫永福文化評論獎)。
內容簡介
台灣人權運動的先鋒、台灣人民自決運動的導師、
自由人文主義的世界公民,也是台灣母語文化的捍衛者。
從宗教的愛心出發,黃彰輝關注世俗人類社會之公平正義。在中國國民黨政權戒嚴統治台灣的「反共抗俄」時代,他關心台灣人民的困境,於1953年在日內瓦WCC委員會議上,最早說出「『一個中國,一個台灣』,和平共存」這句名言,為台灣人民自決權發言。十一年後的
1964年,他的後輩友人及同志彭明敏教授跟進,發表〈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
他一生從事宗教、社會、政治與教育活動,重建、強化台南神學院,提倡母語文化,參與創立台灣第一所基督教(東海)大學,倡導「台灣人民自決運動」,主持普世教會協會「神學教育基金會」,在世界各地推動神學教育。他走過的人生路,就是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歷史的一片縮影。
讀者書評
本書作者蔡榮芳教授長年來對歷史科學有渾厚深邃之研究,又對基督教史學、基督教宗教神學、東西方哲學思想,乃至一般政治、社會科學;尤其是對台灣四百年外來統治之歷史,都有其獨特精深之研究;迺能將之整體適切地融入本書章節,縱剖橫切、層次明晰地析理論述;從宗教到政治,將黃彰輝的思想與時代,撰著出來;終使此書成為閱讀平易而學術內涵豐富之難得佳作。——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 李鴻禧
蔡教授不是基督徒,他也自謙對神學的理解不夠深入,然而,我必須說,他以一位「局外人」(outsider)撰寫台灣神學家黃彰輝的思想史,不但證明他是可以深入歷史現場的大師,更具體以黃彰輝的傳記「做神學」,可說已登入神學的殿堂,讓我們這些神學人既感佩又愧疚。在此僅恭賀並感謝榮芳兄為「彰輝仙」寫新傳,這是我讀過台灣人的傳記裡,最深刻也最精彩的一本,誠摯地推薦給所有的讀者!——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鄭仰恩
馬場町Babachō (臺北史蹟) 。東海大學 1956~1960 男生宿舍活動 請教沈榮佳,蔡榮芳、曹永洋.....學長也談在水源路 (馬場町Babachō ) 嬉游之樂...
學長也談在水源路 (馬場町Babachō ) 嬉游之樂...
與1959級沈榮佳, 蔡榮芳二位和1960級曹永洋大學長暢談數小時,很好。
所有心情:10林皎碧、羅時瑋和其他8人
許禮平先生編注之《臺靜農詩集》,提及當中的一首詩:
過青年公園有悼——日據馬場町刑場
荒木交陰怪鳥喧,
行人指說是公園;
忽驚三十年前事,
秋雨秋風壯士魂。
!上頁
下頁
試閱
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
可購買版本(2):電子書優惠價336元
平裝優惠價336元
作者: 蔡榮芳 追蹤作者 新功能介紹
出版社:玉山社 訂閱出版社新書快訊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20/02/01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480元0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馬場町 |
假名 | ばばちょう |
平文式羅馬字 | Babachō |
馬場町為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市行政區,位於龍口町、川端町之西,東園町之東。1922年,日人廢除舊街庄名,改用日本式町名,位於市區西南方的加蚋仔東部及崁頂轄區劃入此町[1]。因町內設有練兵場,是士兵操練與騎馬場所而得名。其後營區可供飛機起降使用,於1930年代擴建為臺北南飛行場,相對於松山機場,所以又稱為台北南機場。
1945年,戰後劃入古亭區。1990年台北行政區重劃,改入萬華區。範圍約今日為臺北市萬華區東南部濱新店溪之青年公園(原練兵場)一帶,中華路二段、泉州街(崁頂)、水源路之一部份均在町內[2]。
馬場町及其南機場在戰後由國防部接管。1949年後,此地區有約五十甲土地由國防部陸續改建為將近30個眷村,現則多改建為國宅。另約23甲地,於1954年與台北鄉村俱樂部合作成立台北高爾夫球俱樂部,1974由台北市政府接管。1977年,現青年公園完工。[3]
而1949年完成的堤防外河灘地,則成為了1950年代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刑場。當時在於此負責槍決行刑的部隊應為憲四團,最遲於1949年即有馬場町刑場的槍決紀錄,1951年至1953年是執行槍決最密集的時期,遭槍決的人數已難考證,多為或有投共事實或有嫌疑的政治犯,包含國民政府第一位台灣行政長官陳儀。馬場町刑場約於1954年停止使用,轉由安坑刑場執行槍決。1980年代,成為為軍方管理的跑馬場,為政府官員私下使用或訓練馬匹與騎手,並未開放給民眾使用。1998年,時任台北市長陳水扁決定於此設立「白色恐怖紀念公園」,2000年,公園落成,時任台北市長馬英九定名為馬場町紀念公園,並對外開放。2020年3月6日,臺北市文化局以「馬場町刑場」將公園登錄為史蹟。 [4] [5] [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