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鍾玲:從《赤足在草地上》 (1970)到《我的青芽歲月》(2022)等7篇。人人能寫回憶錄的話,都該寫:看這半年林皎碧的文章,可寫,而且會是有意思的.......

 

現代中國繆司-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鍾玲著


《我的青芽歲月》有深度讀者Jeff Yang:「我認為這本書不只是鍾教授個人年少歲月的小歷史,也是波瀾壯闊的家國史,更驚喜其與許多文學大家的交往(台靜農,余光中,林文月,瘂弦…),令人羨慕。我個人喜愛閱讀軍事歷史,所以書中描寫的陳慶堃將軍在民國38年4月共軍渡江時,於南京率領8艘軍艦的長江突圍過程,真是驚心動魄,另外鍾教授父親鍾漢波將軍在日本索回甲午戰爭鎮遠號,靖遠號的船錨情節也很有共鳴,細節部分如電影場景寫的既真實又有臨場感,真是一本耐讀的散文式自傳…更把台灣40-50年代的庶民生活和人際互動寫的生動有趣,如臨其境。書中描繪的家國情懷所帶來的感動,實不亞於巨流河和大江大海1949。」

---

九月24日的巜我的青芽歲月》新書發表會有深度聽眾,好友周梅春:「鍾玲 老師清楚明白的解說那個時代的困境跟堅定不移的志向,(船長們衝出重圍那一段太精彩了),很感人,最重要的是滿堂笑聲,笑中有淚。」

南部的朋友啊,《我的青芽歲月》跟高雄的關係密切,所以高雄場24日發表會有特別意義。超過半本書寫海軍光榮戰史、高雄眷村、海軍子弟小學、高雄女中的老師和同學、女中伊甸園的生活。我把歷史寫進抒情文學。照片中的畫是蔡麗環的作品,楊雅晴攝。
地點:高雄文學館,前金區民生二路39號中央公園
時間:九月24日下午2時至4時

 鍾玲談我創作的過程〈無我的光芒•有我的光芒〉—根據 《我的青芽歲月》(2022) 《發光的人》(2021)—陽明山林語堂故居演講。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796456794813799

鍾玲

九月十七日星期六下午二時我將在台北陽明山林語堂故居演講,談我創作的過程〈無我的光芒•有我的光芒〉。

---

160) 談鍾玲《我的青芽歲月》(2022) 中的 "美國種族歧視、",和末章〈池塘到波濤大海—1960年代〉:"文化震撼"、The Beat Generation"、"逆向文化運動。兼談大學、企業、出版社的興衰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273364623464006

--
159) 談鍾玲《我的青芽歲月》(2022) 中東海的結拜的五人:莫迪滇 《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及羅文森《懷念大學歲月 與我的良師益友》(2014)及"新書發表會"、楊朵;《戀戀九號宿舍》《當機會被我撞見》 《神州行》 等7本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51617707007169


https://hcmemory.blogspot.com/2022/09/2022.html
https://hcmemory.blogspot.com/2022/09/158-2020.html

---

 154)   鍾玲《我的青芽歲月》(2022) 台北發表會滿座;感人的"文月姐"; 書中提到的李賀《官街鼓》臺靜農書,余光中《象牙塔到白玉樓》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773387870593134

---

153) 吳肇熙教授:鍾玲《我的青芽歲月》(2022), 陳伯伯(青天白日勳章)父女兩章中的一行,寫的是我們 (曹永洋和我)的好友。漢清講堂 272:介紹東海二位業餘漫畫家 :吳肇熙及陳道亮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745138539883790

鍾玲──和 Guo-ning Chen 及 Jeff Yang 。

《我的青芽歲月》的書中人陳國寧—我的童年玩伴、前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陳慶堃將軍的女兒—回應Jeff Yang的話:「非常同意J Yang 的見地。這本書很有深度,由寫鍾玲自己,展向她的親朋好友、師長、社會、時代、生命…。說出了1949以來半世紀渡海來台的軍民生活與台灣社會。鍾玲從小就出群拔類,這本書勾起我需多回憶與感觸。很榮幸她把我與家父寫了兩篇。」下為1951年國寧跟我攝於眷村竹籬笆下。
---

 150) 鍾玲《我的青芽歲月》(2022)封面的2歲小精靈,現在也是日本養老院之寶:In a Japanese Nursing Home, Some Workers Are Babies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245602139558240

---

149) 鍾玲:從《赤足在草地上》 (1970)到《我的青芽歲月》(2022)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204580680333568

****

可以寫回憶錄的時候了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邁克爾·R·多夫 (Michael R. Dove耶魯大學人類學家 ) 主張採用一種結合民間智慧和科學知識的自然歷史研究方法,作為幫助反駁科學懷疑論的方法Hearsay Is Not Excluded: A History of Natural History

 Q&A: Yale anthropologist Michael Dove discusses his new book, which argues for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natural history that incorporates both folk wisdom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as a way to help counter skepticism of science: bit.ly/41MCKfF #Yale



Hearsay Is Not Excluded: A History of Natural History

  • 作者: Dove, Michael R.
  • 原文出版社:Yale University Press
  • 出版日期:2024

問與答:耶魯大學人類學家 Michael Dove 討論他的新書,該書主張採用一種結合民間智慧和科學知識的自然歷史研究方法,作為幫助反駁科學懷疑論的方法:

內容簡介

This chronicle of natural history argues that the modern 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rise in science skepticism codeveloped with the historic distancing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from folk knowledge

For millennia, the field of natural history promoted a knowledgeable and unifying view of the world. In contrast, the modern rise of narrow scientific disciplines has promoted a dichotomy between nature and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and between scientific and folk knowledge on the other. Drawing on the fields of anthropology, histor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Michael R. Dove argues that the loss of this historic holistic vision of the world is partly to blame for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science skepticism.

Dove bases this thesis on a study of four pioneering natural historians across four centuries: Georg Eberhard Rumphius (seventeenth century), Carl Linnaeus (eighteenth century), Alfred Russel Wallac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Harold C. Conklin (twentieth century). Dove studies their field craft and writing; the political,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circumstances in which they worked; the sources of their insight;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ir work for modern society. Most of all, the book seeks to discover what enabled those natural historians to straddle boundaries that today seem impassable and to distill that wisdom for a modern world greatly in need of a holistic vision of people and environment.

 內容簡介
這部自然史編年史認為,現代環境危機和科學懷疑論的興起是與科學知識與民間知識的歷史性疏離共同發展的
幾千年來,自然史領域促進了知識淵博且統一的世界觀。相較之下,狹隘科學學科的現代興起一方面促進了自然與文化之間的二分法,另一方面也促進了科學與民間知識之間的二分法。邁克爾·R·多夫 (Michael R. Dove) 借鑒人類學、歷史學和環境科學領域的經驗,認為這種歷史性的整體世界觀的喪失是當代環境退化和科學懷疑論的部分原因。

多夫的這篇論文是基於對四個世紀的四位先驅自然歷史學家的研究:喬治·埃伯哈德·魯菲烏斯(Georg Eberhard Rumphius)(十七世紀)、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十八世紀)、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十九世紀)和哈羅德·C·康克林(Harold C. Conklin)(二十世紀)。多夫研究他們的野外技巧和寫作;他們工作的政治、文化和環境環境;他們洞察力的來源;以及他們的工作對現代社會的影響。最重要的是,這本書試圖發現是什麼讓這些自然史學家能夠跨越今天看來無法逾越的界限,並為一個非常需要對人與環境進行整體視野的現代世界提煉出這種智慧。


作者簡介
邁克爾·R·多夫 (Michael R. Dove) 是耶魯大學社會生態學瑪格麗特·K·穆瑟 (Margaret K. Musser) 教授;人類學教授兼館長;以及《苦澀陰影:人類意識的生態挑戰》一書的作者。他在亞洲進行了數十年的實地研究,現在住在康乃狄克州基林沃斯。

作者簡介

Michael R. Dove is the Margaret K. Musser Professor of Social Ecology at Yale University; professor and curator of anthropology; and author of Bitter Shade: The Ecological Challenge of Human Consciousness. He has carried out decades of field research in Asia and now lives in Killingworth, CT.


Portrait of Michael R. Dove wearing a cap and a shirt with a tie, next to the cover of his book titled 'Hearsay is Not Excluded: a History of Natural History' featuring an illustration of a tree with roots and branches intertwined.
所有心情:
555

小熊英二教授《1968:日本現代史的轉捩點,席捲日本的革命浪潮》......144) 父子"合寫"普通日本人的生命史 (約1925~2015) 小熊英二 (Eiji Okuma) 《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

  小熊英二教授《1968:日本現代史的轉捩點,席捲日本的革命浪潮》......144) 父子"合寫"普通日本人的生命史 (約1925~2015)  小熊英二 (Eiji Okuma)  《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


在這個年代,還有出版社願意出這樣的巨著,其厚度與份量,非常令人欽佩,但這是我認識小熊英二教授後,最想看到他能出中文版的著作,能收藏這一套已無遺憾。


介紹:


歷史社會學家小熊英二的重量級著作《1968:日本現代史的轉捩點,席捲日本的革命浪潮》,近日在台灣首度出版中文版。


這本共分為四冊的巨作,結合了歷史書寫和社會科學的敘述方式,生動描繪了日本19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學生運動,是認識「全共鬥」運動、團塊世代,乃至日本現代史的轉捩點,不可錯過的里程碑大作。

歴史社会学者の小熊英二さんが #コメントプラス
《 「71年、極貧青年をコミカルに描いた『男おいどん』で人気漫画家となった」との紹介に2023年と1971年の相違を感じる。1971年当時の読者が、あの主人公を「極貧青年」とみなしていただろうか》





  144) 父子合寫普通日本人的生命史 (約1925~2015)  小熊英二   《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 小熊英二(Eiji Okuma)

簡介
1962年生於東京,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和文化研究科國際社會科學博士,現為慶應義塾大學總合政策學部教授,專攻歷史社會學。1996年以《単一民族神話の起源:〈日本人〉の自画像の系譜》獲得三得利學藝賞;2003年以《民主」と「愛国」:戦後日本のナショナリズムと公共性》獲得每日出版文化賞、大佛次郎論壇賞;2013年以《社会を変えるには》獲得中央公論社新書大賞。《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獲得2015年新潮社小林秀雄賞。其他重要著作包括《1968:若者たちの叛乱とその背景〈上/下〉》、《市民と武装 :アメリカ合衆国における戦争と銃規制》、《清水幾太郎:ある戦後知識人の軌跡》。他執導的311福島核災議題紀錄片《首相官邸前的人們》已於2015年公開上映。
相關著作

「日本人」的界限:沖繩・愛努・台灣・朝鮮,從殖民地支配到復歸運動

「日本人」的界限:沖繩・愛努・台灣・朝鮮,從殖民地支配到復歸運動
定價: 900元
特價:711元
出版日期:2020/11/12
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

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
定價: 420元
特價:332元
出版日期:2015/09/21




 小熊英二「日本人」的界限:沖繩・愛努・台灣・朝鮮,從殖民地支配到復歸運動

【「日本人」的界限:沖繩・愛努・台灣・朝鮮,從殖民地支配到復歸運動】
日本知名學者小熊英二,透過「檢證近代日本對沖繩、愛努、台灣、朝鮮為主的『政策論述』」,試圖探詢「『日本人』的界限如何被設定」,質問曖昧難釐清的民族與國家界限,直探文化最核心、地域最本質,擘劃出日本與其周邊地區近百年來若即若離、糾纏難解的歷史。
小熊英二表示,自19世紀中旬開始,日本帝國擴張的過程並非一以貫之,反而政策相對模糊,其統治下的 #沖繩#愛努#台灣#朝鮮 的定位和人民因而搖擺不定,中央和地方相互映照、拉扯,反覆辯論「何謂日本、何謂日本人」?指出了1879年以後,日本與周邊地區的辯證中,國家與人民的概念是如何複雜而多層次,並詳細分析各時期的政策、法律、教育方針,呈現出尚待我們明辨、釐清的幽微處,以及這些衝突與融合如何同時影響、挑戰了日本作為一個「國家」的定義。《「日本人」的界限》梳理了以日本為中心,複雜多變的民族、國家面貌,探問日本百年來的殖民政策、國家與人民的本質,釐清近代東亞歷史最難辨難解的一面。
🟩I
序章
第一章 琉球處分——納入「日本人」
第二章 沖繩教育與「日本人」化——同化教育的內涵
第三章 「帝國北門」的人們——愛努教育與特別保護法
第四章 領有台灣——同化教育的矛盾與衝突
第五章 總督府王國的誕生——台灣的「六三法問題」
第六章 身為韓國人的日本人——日韓合併下的「新日本人」戶籍問題
🟩II
第七章 差別即平等——殖民政策與種族主義
第八章 「民權」與「一視同仁」——殖民者與通婚問題
第九章 花紅柳綠——日系移民的朝鮮統治論
第十章 內地延長主義——原敬與台灣
第十一章 統治改革的挫折——朝鮮參政問題
🟩III
第十二章 沖繩民族主義的創生——伊波普猷的沖繩學
第十三章「異身同體」的夢想——設置台灣自治議會請願運動
第十四章 「生於朝鮮的日本人」——唯一的朝鮮人眾議院議員・朴春琴
第十五章 東方主義的折射——柳宗悅與沖繩語言論爭
第十六章 皇民化與「日本人」——總體戰與「民族」
第十七章 最後的改革——戰敗前的參政權
🟩IV
第十八章 國界線上的島嶼——沖繩作為「外國」
第十九章 從獨立論到復歸論——戰敗後的沖繩歸屬論爭
第二十章 「祖國日本」的意涵——1950年代的復歸運動
第二十一章 革新民族主義的思想——受學者的「日本人」論點影響的沖繩觀
第二十二章 1960年的方言牌——戰後沖繩教育的復歸運動
第二十三章 反復歸——1972年的復歸與反復歸論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
📙出版者:
聯經出版
📘作者:小熊英二(慶應義塾大學總合政策學部教授)
📕譯者:黃耀進、鄭天恩
📒ISBN:978-957-085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