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8日 星期一

感動 (51)人事物記憶 :懷念陳永興/水牛建築師事務 (羅時瑋等人)、所王文興(1939-2023)的純粹時刻。我所知道的"南懷瑾與彼得·聖吉" 。(美國)年度風雲人物:TAYLOR SWIFT、 Kevin McCarthy、Norman Lear; 你我的誕生Depicting Birth;Taylor Swift...McCarthy Says He Is Leaving House"... 感動我的"a tinted photograph of his wife" 討論 =={老人與海}DHsu 2007 討論} 。 同學會:我們的故事? 林懷民《摩訶婆羅達》The Mahābhārata (尚—克勞德.卡里耶爾,英譯:Peter Brook;中譯:林懷民、蔣勳序,1990; 《摩訶婆羅多的故事》金克木 校Mahabharata retold by C. Rajagopalachari The Rite of Spring / 。;日本南北朝(約1337年~1392 )時代多奇人奇才 又可參考NHK 大河劇參考資料《太平記》(原作是吉川英二的晚期代表作《私本太平記》,但故事幾乎完全是原創,僅作為基礎或參考。) 洪惟仁與台語研究。楊索談王文興。 認識認知症的入門書單。 建築與顏色史。 台大附近書店史。TikTok可能成為中國「統一」工具。台灣獨立書店風險。 紙上私見 Possession by A S Byatt, The British Library, and Virginia Woolf. Bloomsbury_Group:凡妮莎.貝爾 (Vanessa_Bell) 回憶錄俱樂部 約1943。Portrait of Emlie Zola, 1868 by Edouard Manet

 

黃茜芳覺得感恩──和廖偉立林慧茹

 
深夜,細讀3月號《建築師》月刊,108-111頁有陳永興建築師年表。第110頁,有在台中執業的廖偉立建築師用鋼筆速寫的《陳永興建築像》。
現今擅用鋼筆寫字或速寫的人,少矣,廖偉立建築師是獨樹一幟的代表。也愛看他速寫高齡96的母親,雖然母親行動可能不再俐落,然,他筆尖全然展露深愛母親的心。
想起首次去土溝訪水牛建築師事務所是與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系的王路教授,我的好友。
而,同往埔里看趕建中的毓繡美術館,也是與好友王路教授,燠熱的夏日。
當時標配是草帽與短褲的廖偉立建築師,帶著我們穿梭行進蓋建中的美術館,爬上又爬下,速度不曾緩下來。
廖偉立建築師的腳力、速度可能與陳永興建築師不相上下。
年輕建築人蘇翊安,我們與陳永興建築師同去福建進行田調工作,在2023年4月。
他是與陳永興建築師同往屏東看東港社會福利館的同事之一,經歷了自己老闆不幸病逝高速公路的事實。
不過,小水牛蘇翊安挺過來了,繼續手邊進行的水牛建築師事務所案子。
謝謝廖偉立建築師的繪寫,祈願大家平安健康!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海 鋼筆速寫 廖偉立」的插圖
所有心情:
你、羅玫玲、張典婉和其他79人



感動 (51)人事物記憶 :懷念陳永興/水牛建築師事務 所(羅時瑋等人)、王文興(1939-2023)的純粹時刻。我所知道的"南懷瑾與彼得·聖吉"   。(美國)年度風雲人物:TAYLOR SWIFT、 Kevin McCarthy、Norman Lear; 你我的誕生Depicting Birth;Taylor Swift...McCarthy Says He Is Leaving House"... 感動我的"a tinted photograph of his wife" 討論 =={老人與海}DHsu 2007 討論} 。  同學會:我們的故事?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690811886450613








感謝感動

我很晚才聽到,了解他:看些影片,聽些朋友参加告別式(感人)……但我認為這種懷念較好。

羅時瑋 在台南白河國小

來懷念一位

為公共空間打拼的老朋友!


#陳永興/水牛建築師事務所



南懷瑾老師 | 人生最高的享受(大雪)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不懂得寂寞的享受是沒有用的。

——《南懷瑾與彼得·聖吉》


***

今天的同學會(1975級工業工程,美國台中台北七人),歷次最坦白交換,交流,分享(‘’失敗者‘’的“EQ”等等也談)。此次以台北者為主。下周二回東海,以台中者為主。大家認識五十來年了,能多深入了解別人的故事呢?


南懷瑾老師 | 人生最高的享受(大雪)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不懂得寂寞的享受是沒有用的。


——《南懷瑾與彼得·聖吉》


【這一年】楊索


該得罪的人都得罪了,

但也隨手做了幾件美麗小事

想清了自己格格不入的形狀,就做一個難以歸類的人。

仍然沉迷重讀慢寫生產有限

相信也能抵達終點。


我確認自己是個溫暖善良的人,

雖然別人不是這樣看我

但,我要信任自己

繼續路徑,像祖父母剛從二崙鄉下走出來時的素樸惶恐

我就是我

依然是我


見到了「老狐狸」


翁達瑞/美國大學教授


連續幾天,台北陰雨綿綿,到今天才放晴。

翁達瑞

昨晚接受朋友的接待(未經允許,不便透露姓名),一票人到華山文創園區看電影,見到了最近很紅的「老狐狸」。


還沒談到電影之前,我要先說一下華山文創園區。還住台北時,我經常路過這裡,知道是公賣局的啤酒廠,朋友的父親曾擔任過廠長。


廠區遼闊,我第一次走進來。直接的感覺就是台灣社會的進步價值:保留歷史遺址作為文創用途,而不是變更地目蓋豪宅、購物中心、或商業大樓。


接著我談看了「老狐狸」的感想!為了不洩漏劇情,我只說我的觀後感。

一、我要承認我流眼淚了。影片結束前,有一段「父子」爭吵的情節。那是導演舖梗的最高潮,聚焦了故事中的所有親情。

二、影片有很多發人深省的對白,我只能大略轉述:「不平等是必然,自己要換位子;跟更強的人來往會提升、跟更弱的人混會沈淪;太在乎別人感受的人,就是失敗的人」等。

三、導演在片中舖了許多梗(plots),讓我感到驚艷。多數亞洲導演只講故事,絕少在故事埋梗。導演的埋梗手法有美國暢銷作家的影子。


四、我流淚的原因就是電影散發的人道關懷。多數商業電影缺乏人道關懷,而偉大的藝術作品都有深厚的人道關懷。除了商業娛樂之外,這部電影也可以洗滌心靈。


五、昨天戲院滿座。電影結束後,導演蕭雅全還出場答客問,並在場外與觀眾互動。招待我們看電影的朋友是導演的舊識,讓我騙到一張合照。


在眼前的選舉紛擾中,如果有網友對人性產生懷疑,我建議大家去看一下「老狐狸」。除了娛樂消遣、清洗心靈,還可支持國片,鼓勵一位具有人道關懷的新秀導演。


末了,我要為陳慕義的演技叫好,獲得金馬獎實至名歸。

Cat of The Year!
可能是 1 人、皮草和顯示的文字是「 DEC.2 25,2023 PERSON OF THE YEAR TAYLOR SWIFT 1F time.com 」的圖像

Norman Lear was such a force in television that at one point he was responsible for six of the top ten shows in the nation and some 120 million Americans, more than half the population at the time, tuned in weekly.






動人。
可能是 1 人的黑白圖像
林靖傑/王文興的純粹時刻 
得知消息的隔天,我寫下:
王文興離世讓我非常非常難過,我的難過有很自私的理由──因為王文興很純粹,而我跟他有連結(拍攝他的紀錄片),所以我幸而在這個俗世中尚有一絲跟純粹的連結,否則做為一個人要如何度過這無數個庸碌的歲月?
有幾個時刻,幾個鐫刻在腦海裡的畫面,經常跳出來,宛若眼前,讓我會心莞爾,或回味再三:
(然而,我寫到這邊便沒能再寫下去了,因為惆悵。)
今天,我將試著接下去,以下……
之一 :武俠人物登場
生平首次見到王文興,是由目宿媒體安排的、紀錄片導演與傳主的第一次見面討論。因為王文興住在台大教師宿舍,於是目宿便很貼心地跟王老師約在台大側門的西雅圖咖啡,時間是下午兩點。為了占到適合座位以及讓拍攝團隊製作人、監製、策畫、企畫事先與導演會前會,目宿跟我約提早半小時先到。大家都為即將與傳聞中的文壇異數、現代主義巨匠王文興見面而興奮戒慎。
時間接近時,卻下起一場少見的午後豪大雨,西雅圖咖啡出乎意料地人滿為患。幸好目宿媒體夠戒慎,他們比起我又更早到達,已在內邊找到一、兩桌空位。等著滿座的顧客流動起來,我們又機敏地占得第三桌併在一起。目宿加我共七人,我們空出中間的位置,圍坐著沙盤推演等會怎麼跟王老師討論。時間在緊張中流逝,有人發現已經兩點了;有人提醒著王老師從不遲到,只會早到;有人整理儀容彷彿下一秒王老師就會出現眼前;但時間過了兩點,王老師仍沒出現……然後時間來到兩點半。「這不尋常。」有人說。
有一、兩位目宿同仁不斷往門口張望,始終不見王老師的蹤影出現。我忍不住驅動導演本能起身勘景,除了注意大門出入處,同時掃視每個可能的角落,終於,在熙來攘往如雨後滔滔洪流的擁擠咖啡館裡,發現一個特別安靜的小角落,那是靠門口的一個位置,一個瘦小的老者與人共桌、氣定神閒地坐著看書,彷彿外界再怎麼喧譁,他只在他的桃花源化外之境之一立錐之地,老僧入定地徜徉在他的閱讀裡,彷彿已坐在那邊一個世紀之久了。
我沒見過王文興本人,但我見那內力深厚的定力,確定那應該是王文興老師了,我叫企畫來確認,然後我們穿越嘈雜的人群,走過去跟王老師輕輕地打招呼,如輕敲一聲引磬,把高僧從入定中喚回人間。
在會議中,王老師以他一貫的不疾不緩語調,輕聲說出他的想法,由於環境太嘈雜,所有人拉長脖子往他的方向靠攏,此時若是俯拍鏡頭,畫面會是一個由七顆頭顱構成的具有向心張力的圖形,那朝向的圓心正是灰白頭髮的王老師。好一個特別的磁場,安靜、深沉、不張揚而凝聚。在周圍散逸迸射的氣流中,那樣安然地穩住。
而周圍的那些背景人物,那些群眾演員,一定都不知道,那天午後他們參與了武俠片中高人登場的經典一幕。
之二 :家徒四壁新解
王文興的大學同學李歐梵教授說,他回國想跟王文興聯絡,只能用傳真機,因為深怕打擾王文興寫作。其實,每個跟王文興聯絡的人都知道只能用傳真機,只是親近的大學同學文學摯友,也只能用傳真機,特別令人感到王文興的純粹是那麼被周遭的人珍惜著。
對於「盡量不去打擾王文興」這件事,在他的學生身上表現得更為顯著。做為紀錄片導演,無法拍攝到被攝者的生活面是一件無法想像的事,但拍攝之初我卻一直被告誡不要太打擾王老師,「進入他家?這不太可能,連他最親近的學生例如康來新最多也只是偶爾在他家門把上掛個小禮物,不敢按門鈴,更不要說進他家打擾他了。」得到的答案多半如此。
但做為一個紀錄片導演,我決定打破這個戒律,我認為這是王文興老師決定要被拍攝時,就已經有的心理準備。於是在經過幾次拍攝後,慢慢建立彼此的互信,我與他的拍攝逐漸默契地由邊緣走向中心,有一天我終於進入他家──那是一個與想像中的大作家截然不同的場景。沒有環繞住家放滿書籍的矗立書櫃,沒有古董字畫,沒有珍玩收藏,沒有可拿來說嘴的品味家飾或裝潢……他家的牆壁,大片白白的,很乾淨,沒有長物。一個以閱讀和寫作為生的作家,他的書都到哪去了呢?倚著牆壁堆起兩層半透明塑膠收納櫃環客廳鋪展開來。在一次邀請年輕作家伊格言來拜訪並與之對談時,伊格言天外飛來一筆問說:「我幫楊佳嫻問一個問題,老師喜歡植物園還是動物園?」王文興老師凝思片刻,起身彎腰拉開一、兩個塑膠收納櫃抽屜,然後找出一張A3大小的裱褙好的報紙廣告,那是一隻灰熊壯碩的背影。王文興將這張圖交給伊格言,然後孩子般純真地笑了。
王文興是一個總和藝術家,他酷愛美術、劇場、音樂、電影、建築……但他的生命後期先是把電影戒了,再來把音樂戒了,幾十年收藏的電影光碟、音樂CD全部捐出去,再也不碰。他聽音樂不是像一般人把音樂放著當背景然後做自己的事,他聽音樂必須放下一切,百分之百專注聆聽每一個音符、每一個樂句、每一樂章的結構……但因為時間有限,所有心愛的藝術終究不可兼得,最後他選擇了寫作,戒掉了其他的藝術愛好。
而乾淨空白的四面牆壁,也是這樣逐漸變得單純的吧。別的大師的收藏是加法,他的是減法,直減到更趨近內心純粹的應許之地。其他都乃身外之物。
之三 :你對中國有什麼看法
台灣文學史把他歸類在外省第二代、現代主義派作家。大部分的人理所當然覺得他的認同是大中國,一開始我也是。有一次拍攝的空檔,王文興興沖沖問我:「你對中國有什麼看法?」接著他跟我發表了他的兩國論。那次讓我非常驚訝,他說他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他七歲跟父母來台,一開始住屏東,念東港國小,那時他講得一口流利的台語。後來搬到台北,一輩子生活在台北南區,從同安街到台大教師宿舍,他每天的散步地圖是台大校園幅射出去的周遭區域,晚餐後酷愛逛公館一帶的二手書店。他活得很現代主義,尊重個人自由、追求藝術前衛性、探索生命的終極意義、厭惡威權、厭惡偽飾媚俗、極簡……他年輕時反國民黨威權統治,用言行、作品表現他的反抗。我想,他是個黨外人士,只差沒搖旗吶喊,而是用《家變》更深沉地表態。
之四 :舟山路出遊
拍攝到尾聲,我安排了一個閒散的午後,讓王老師散步校園。他選擇了往舟山路走去,裡頭有廢棄的校舍、教學實驗農場、親水公園……拍攝期間王文興老師難得這麼閒適。之前選定拍攝地點後,假如在他的生活活動範圍,有時他還會提早一天獨自去勘景、丈量從甲地到乙地要花多少時間,路線怎麼安排比較恰當,準備隔天精準執行。
但舟山路那次他沒有。我們的拍攝已到尾聲,他有默契地知道我想拍一個閒散的、未經安排的散步。沿途他如好奇的孩童,不時對暫時荒廢閒置的一排木頭平房校舍發出種種歷史身世的猜測,觸摸小徑兩側不知名的小花並發出讚歎,走到親水公園的木棧上,欣賞游在水中的大番鴨的大紅臉。當大番鴨爬上木棧跟餵食牠的小女孩追討手上的吐司,急得小女孩頻頻斥喝時,他又笑著趨前過去用他溫文儒雅的肢體語言,與輕柔的話語對大番鴨道德勸說,然後又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赧地笑了,像個國小三年級小男生似的……柯慶明老師說,王文興的感受力太強,一次出門所感受到的是常人的數十倍。所以他自己說二十八歲之後就可以不必出門,因為二十八歲之前的人生經驗夠他寫一輩子。
也許王文興小說裡頭主人翁的暴戾、孤獨性格,令人以為他是個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孤高之人。但其實對比於他在創作時絕處求生的暴烈,他實則純真得像個孩子,面對生命的未知謙卑得像天主所牧養的羊群一般。
之五 :最好的文學作品是《論語》
我喜歡聽他談最好的文學。在不同的時期他談到:「我最喜歡的西方小說家是福樓拜。」「最好的中國小說是《聊齋誌異》,它的結構非常好。」「我最近最常看的是宋明理學,假如有一天我必須一個人住到無人島而只能帶一本書的話,我會帶朱熹的《朱子語類》。
拍攝期間他說,他很遺憾還無法克服《論語》,還無法感受它的好。
紀錄片完成了,上映又下片了。事隔五年左右,台大圖書館辦了一場放映加映後座談,我有機會再度跟王文興老師同台。這次他說了:「我兩個禮拜前終於克服了《論語》,這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好的文學作品。」他總是這麼語不驚人死不休,但又總是這麼有說服力地給了你意想不到的嶄新觀點,讓你熱切地、迫不及待想去重讀他說的那偉大的文學作品。我想他的誇張用語絕非為了驚人,而是他總是用最純粹的、百分之百的心力與熱情去感受、反芻,然後傾倒出來。
好多年中,映後座談與王文興同台成了我最期待的事之一。超越了年齡世代、職業身分、社會位階、生命經驗、成就高低……每次見面剎那總感覺一切世俗庸碌剝落,迎面而來那最清澈的一泓清泉,使我靈魂為之一振。那次台大圖書館的活動後,我一直期待著下一次映後講座同台的短暫交談,總覺得什麼時候會再被通知,然後我就可以又一次跟他面對面聆聽他對文學藝術甚至政治社會的新發現。
但後來機會一直沒再來了……
之六 :……
我還有無數個記憶,但我想,就像他的《星雨樓隨想》那樣吧,三百萬字的手稿,要挑選編輯成書,永遠有未竟之時,永遠還有無數個珍珠還未出土。就看日後的緣分吧。「有生之年來得及完成當然很好,也有可能來不及完成,那也沒有關係,沒有關係。重要的是那個過程,填補那個空洞的過程。」(大意)王文興在紀錄片中講到正在寫的宗教小說時,如是說。
寫王文興的純粹時刻,於我,永遠有未竟之時。
★★★
小說家王文興(1939-2023)於9月27日辭世,其獨特的小說美學成為台灣文學的珍貴遺產。《文訊》將於12月9日下午2時至4時,於台大文學院演講廳舉辦「王文興追思紀念會暨文學展」,本刊今日刊出紀錄片《尋找背海的人》導演林靖傑的追憶文字,明日刊出小說家郭強生細數父母親與王文興的珍貴因緣。
★★★
photo: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家王文興。(圖片提供/目宿媒體)


T Magazine



Pablo Picasso (Spanish, 1881-1973)
"Cat Chasing Bird", 1958
Lithograph
可能是文字的塗鴉




2007

DHsu:「{老人與海} 中英對照 閒來無事的看著 當中有 a tinted photograph of his wife 中文譯作 彩色照片

我記憶中 小時候所見的一些彩色照片 事實上是人工著色的 是否是這裡所說得 tinted photograph? 1952年海明威出版此書時 不知道彩色照片是否已經問世?」

hc:「tinted
adjective [before noun]
(of glass) with colour added:
Tinted glasses (= glasses with slightly darkened lenses) are good for driving in bright sunlight.
The President arrived at the airport in a car with tinted windows (= windows with darkened glass so that people cannot see into the car).

所以 或許指泛黃暗色照片」

DHsu :「今天順便查了 wiki, color photo 1861年就已出現 所以 tinted photo 的確可能是泛黃的照片。」

hc

tint

n. - 色彩淺色
v. tr. - 
...著色使受影響
v. intr. - 
著色

日本語 (Japanese)
n. - 
ほのかな色線ぼかし性質気味淡い色陰影
v. - 
色を着ける陰影を付ける色をおびる

━━ n. 色合いほのかな色(赤みなどの)(白色)ぼかし染髪剤(版画の)線ぼかしけば(ほのかに)髪を染めること.
━━ vt. 色合いをつける薄く色をつける(髪を)ほのかに染める.

tinted

(用作定語)(玻璃等)著色的

neutral-tinted glass 中性有色玻璃

glasstinted 染色玻璃

tinted areas 套色區域

tinted (hill) shading 分層設色,地貌(?)

所謂 tinted photo 的一些樣本可參考

http://www.art.com/asp/display-asp/_/id--26088/Tinted_Photography.htm

容易搞混 hand colored  tinted photo

Some possibilities might include how to achieve the look of certain types of
film (such as Kodachrome), or even how he made the hand colored/tinted photo he ...

Hand-colouring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tinting, toning and
retouching. Tinted photographs are made with dyed printing papers
produced by commercial manufacturers. A single overall colour
underlies the image and is most apparent in the highlights and
mid-tones. From the 1870s albumen printing papers were available in
pale pink or blue, and from the 1890s gelatin-silver printing-out
papers in pale mauve or pink were available. There were other kinds of
tinted papers as well. Over time such colouration often becomes very
faded.

Toning refers to a variety of methods for altering the overall colour
of the photographic image itself. Compounds of gold, platinum or other
metals ar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variations in development time,
temperature and other factors to produce a range of tones, including
warm browns, purples, sepias, blues, olives, red-browns and
blue-blacks. A well-known type of toning is sepia /Sepia tone. Besides adding
colour to a monochromatic print, toning often improves image stability
and increases contrast.



2007.8.26
我今天被Deming The New Economics 88頁的一段(翻譯本將後半刪去;這難怪,因為這 ANACHROMATIC 一字,竟然連O.E.D.都未收入,可是網路上可找到現在產品,可惜多沒定義……)

The ratio of the focal length of a lens to its diameter refers the world over to wavelength 546 nanometers. (For an anachromatic lengths, the ratio is valid for any wavelength in the visible spectrum.)
我在1911年版的『大英百科全書』,才找到一些最早的照相(全人大小等)之效果的說明。
搞不清楚光學產業很基本的東西,譬如說,focal length 是焦距,我們初中學一些,才知道那是些理想情況說法,實務上學問很多。譬如說,它的說明如下:「自光學系統的像方主點至像方焦點的距離。即對無限遠聚焦時,鏡頭的像方主點至焦面的距離。符號為F。(在下方 )按照JIS-SB 7124 關於焦距的標準規定,通常將光圈置為F 5.6,用峰值波長在 550 NM的綠光,通過平行光管測定焦距。
(日本攝影學會 『攝影術語辭典』 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0
不過,趁機學希臘文字頭 ana 多表示up/back/again/anew 等義、所以Xenophon's Anabasis 色諾芬的《長征記》為 anabasis 表示「不斷奮進之義」。
anachronism –時代錯誤』用得相當多(比較而言)。
(感謝 David Hsu賜教:這似乎與可見光的波長有關焦距與鏡片半徑比(之標準化)與可見光之波長有關。 ps. 546 nm 大約是可見光波長的中間值因為可見光之波長為一範圍﹐不同顏色的光會有不同之折射角﹐最後導致顯微鏡或望眼鏡的影像變形﹐至於anachromatic lens 則是可以解決變形之問題﹐細節我不了解﹐改天問我二弟(他是物理碩士))
我立讀 T. Hardy的短詩:He revisited his first school 也還有許多地方讀不懂。



《摩訶婆羅達》The Mahābhārata (尚—克勞德.卡里耶爾,英譯:Peter Brook;中譯:林懷民、蔣勳序,1990


***

The Mahābhārata was one of the two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created the "Hindu" culture of India (the other was the other all-India epic, the Rāmāyaṇa, ...


享 譽國際的台灣編舞家林懷民,1947年出生於台灣嘉義。十四歲開始發表小說,二十二歲出版《蟬》,是六、七○年代台北文壇 矚目的作家。大學就讀政治大學新聞系;留美期間,一面攻讀學位,一面研習現代舞。1972年,自美國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小說創作班畢業,獲藝術碩士學位。 1973年,林懷民創辦雲門舞集,帶動了台灣現代表演藝術的發展。雲門在台灣演遍城鄉,屢屢造成轟動,並經常出國作職業性演出,獲得佳評無數:
《紐約時報》:「林懷民輝煌成功地融東西舞蹈技巧與劇場觀念於一爐。」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林懷民的中國題材舞作,與歐美現代舞最佳作品相互爭輝。」
香港《英文南華早報》:「林懷民是亞洲的巨人……二十世紀偉大編舞家之一。」
《柏林晨報》:「亞洲最重要的編舞家。」
1999年,歐洲舞蹈雜誌將他選為「二十世紀編舞名家」。2000年,國際芭蕾雜誌將他列為「年度人物」,並為法國里昂國際舞蹈節選為「最佳編導」。2009年,獲歐洲舞動國際舞蹈大獎頒贈「終身成就獎」,肯定林懷民對世界舞壇的貢獻與成就。
林懷民的其他獎項,包括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的麥格塞塞獎、紐約文化局的終身成就獎、國際表演藝術協會卓越藝術家獎、美國洛克、斐勒三世獎。2005年,《時代》雜誌選他為「亞洲英雄」。
林懷民的舞作有《聽河》、《花語》、《風‧影》、《行草三部曲》、《水月》、《流浪者之歌》、《九歌》、《薪傳》等八十餘齣。結集出版的文字創作包括:《蟬》、《說舞》、《擦肩而過》、《跟雲門去流浪》,以及譯作《摩訶婆羅達》的劇本。

《羅摩衍那》(Rāmāyaṇa,意思為「羅摩的歷險經歷」);《摩訶婆羅多的故事》金克木 校  Mahabharata retold by C. Rajagopalachari

《臺灣後來好所在》這些雲門舞者/「擦肩而過」/流浪者計畫/「高處眼亮」

《摩訶婆羅達》。... 作者:尚—克勞德.卡里耶爾,英譯:Peter Brook;中譯:林懷民,出版日期:1990(時報文化);2008(聯合文學),類別:藝術設計. ... 林懷民. 一九八八年,雲門暫停,我在峇里島動手翻譯《摩訶婆羅達》。書成後, ...

譯者新版序

開啟後半生的鑰匙

林懷民

一九八八年,雲門暫停,我在峇里島動手翻譯《摩訶婆羅達》。書成後,時報出版社兩度出版,卻已絕版數年,時不時有人問起。我很高興聯合文學重新由法國取得翻譯的版權,讓這本書重現江湖。

  老實講,我到今天還未把印度文化的核心《薄伽梵歌》讀透,卻因《摩訶婆羅達》所引發的好奇心,去了九次印度。

  一九九四年,我在瓦那拉西恆河邊看到火化的烈焰,看到下游的朝聖者舀起混著骨灰的聖河之水沐浴,吞飲,看到未曾焚盡的屍體沿河流下,眾人無動於衷。恆河之水養生送死,生者與亡靈毫無界線。我驚悸而感動。

  那是《金剛經》所說的「不著相」嗎?那麼,「大戰」一節裡,黑天對有修言道:「人生本來就充滿幻象」,也就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嗎?黑天要求有修開戰,也不外是要他面對「當下」吧。

  那年在德里要搭機回家,走進機艙時,忽然聽到一個聲音說,No Fear。也許是自言自語。回到台北,我不由自己的編出《流浪者之歌》。

  我在台灣和美國受教育。儒家要求人立德立言立功。美國文化強調成就與效率。印度教我不要計較成敗,但求把握當下。我的下半生因此過得比較舒坦,創作時也比較得心應手,不再因為患得患失,急切地把舞蹈的發展擰死。

  有一年,我在菩提伽耶大覺寺學習靜坐,九點半寺廟關門時,和人群走出山門。一個喇嘛問我是不是台灣來的。分明是漢人口音,我反問他來自何處。山東,他說。我請他在路邊喝茶。削瘦的中年喇嘛告訴我,想成為藏密僧人,他從山東流浪三年才抵達拉薩。因為想見達賴喇嘛,從拉薩出走,在尼泊爾邊境被解放軍抓起來關了一年。出獄後,又往尼泊爾走,再度被捕入牢。第三次出走總算順利到了達蘭莎拉。

  我問他如今有何打算。想回拉薩。我問他,回去不是又要被關起來嗎?這位山東喇嘛笑笑,說:「哪裡都是一樣的。」

  告別後,我看見他收起茶杯,在冬天的樹下,一襲單薄僧衣躺到茶桌上準備睡了。

       這些年來,這位不知名的僧人一直是我心底的上師。

  這些,大概跟《摩訶婆羅達》的內容無關。我要說的是,這本書為我開啟了一扇扇的門,改變了我看待事物的觀點,去面對人生。

在一個殘酷的世界,看一次大師的小憩

Li Yan
彼得·布魯克的作品《情人的衣服》劇照。


One of the greatest love stories ever written, “Anna Karenina” also asks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serfdom, women, and – trains? Learn more with our audio guide: https://oxford.ly/46G6hGk
可能是 1 人和顯示的文字是「 OXFORD UNIVERSTYPRESS Anna Karenina "Love... it means too much to me, far more than you can understand." Available Now Leo Tolstoy Anna Ant Bartlett OXFORD CLASSICS 」的插圖
所有心情:
14



The Rāmāyaṇa of Vālmīki, the monumental Sanskrit epic of the life of Rama, ideal man and incarnation of the great god Visnu, has profoundly affected the literature, art, religions, and cultures of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Filled with thrilling battles, flying monkeys, and ten-headed demons, the work, composed almost 3,000 years ago, recounts Prince Rama’s exile and his odyssey to recover his abducted wife, Sita, and establish a utopian kingdom. Now, the definitiv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ritical edition of this classic, edited by Robert Goldman and Sally Sutherland Goldman, is available in a single volume.
Out today in North America (15 March in UK/Europe). https://hubs.ly/Q012p0b20


***
Wikipedia

羅摩衍那》(梵語रामायणRāmāyaṇa,意思為「羅摩的歷險經歷」)是印度兩大史詩之一、另一部是《摩訶婆羅多》。作者是詩人蟻垤,或譯跋彌(Valmiki),共分為七章,24,000對對句。內容主要講述拘薩羅國王子羅摩和他妻子悉多的故事。羅摩衍那和另一部更長的史詩《摩訶婆羅多》是印度文化的基礎,對印度文學宗教的發展有相當大的作用,中國文學作品中的《西遊記》也受到它的影響。羅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甚至相當於耶穌基督教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羅摩衍那最早成書於公元前300年(至西元三世紀定稿),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原作,第一章和第七章可能是後來(不早於公元前200年)補充進去的,原作將羅摩描繪成一位理想的英雄,但後來補充的部分將羅摩說成是毗濕奴的化身,兩部分的文筆也不一致。

原書依據吠陀體系推算,羅摩和羅剎魔王羅波那之間的戰爭發生在公元前878,142年,印度傳統的曆書都是根據這種推算編制的,但是並不為現代歷史學家所接受。

印度傳統認為羅摩是毗濕奴的化身,他殺死魔王羅波那,確立了人間的宗教和道德標準,神曾經答應蟻垤,只要山海還存在,人們就仍然需要閱讀羅摩衍那。

20世紀70年代中國梵文學者季羨林黃寶生翻譯了《羅摩衍那》。







****

Mahabharata 摩訶婆羅多

    
Vyasa/唐季雍譯/中國瑜珈出版社/印度

傳說中由韋陀•毗耶娑(Veda Vyasa)整理編纂之《摩訶婆羅達》(Mahabharata)....


改編的《摩訶婆羅達的故事》,台灣有林懷民先生譯自法國人改編的英文本。
中國的三聯版的《摩訶婆羅達的故事》,有金克木先生相對長--21頁--的〈序〉,很好。
金狗年,可一談本書末篇〈106章  堅戰受到最後考驗〉中,「正法」化成忠實的朋友,狗,與他一路堅持到"升天"。




作者[ 印度] 拉贾戈帕拉查理 改写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唐季雍 译 / 金克木 校 
出版年:



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拉贾戈帕拉查理(C. Rajagopalachari,1879-1970),印度政治家、哲学家、作家。甘地的战友。1937-1939年间任南印度马德拉斯邦总理。1947年印度独立至1950年成立共和国期间,任印度总督,既是英国的第一位印度人总督,也是最后一位总督。印度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马德拉斯邦总理。



    
   018.Ramayana 羅摩衍那的故事

    
   Valmiki/馮金辛等/華宇/印度

    
   019.Pancatantra 五卷書

    
   佚名/季羨林/丹青/印度

Mahabharata 摩訶婆羅多

    
Vyasa/唐季雍譯/中國瑜珈出版社/印度

傳說中由韋陀•毗耶娑(Veda Vyasa)整理編纂之《摩訶婆羅達》(Mahabharata)....



Did you know Sadler's Wells has been producing and touring dance across the world for 18 years?
During that time we have toured 87 new works to 231 cities in 51 countries.
Take a deep dive into our now iconic collaboration, The Rite of Spring / common ground[s] in this film, shot when they performed at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this year.
More on touring: https://bit.ly/47S5aVi


感動 (51)人事物記憶 :


【愛讀書】 《箱男》安部公房著,劉子倩譯,鯨嶼文化出版


乍讀《箱男》,以為安部公房(Abe Kobo,1924-1993)想寫的是遊民,不過,沒讓我們困惑太久,作者就已宣布「雖然共通點不少」,但「箱男和遊民不同」。甚且,「箱男的地位比乞丐還低」。那麼,究竟這誕生於日本戰後經濟起飛、都市成形的年代(1973),套在割有開口的紙箱裡,滿溢著窺淫癖的男子(們),是怎樣的存在?是一種會傳染的症狀?是一個可買賣的身分?還是一款想像生物?安部公房藉由筆記、信件、例舉、供述書、插入文等不同文體,一方面看似誠意滿滿帶領讀者解惑,一方面又重複布下謎團,期盼讀者自行在文本拼貼中抽絲剝繭。顛覆傳統敘事結構,遍撒為尖銳的質問:人有匿名或消失的欲望,卻又渴望被看見――成為箱男的誘惑究竟是「取得不在場證明」,還是「成為任何人」?《箱男》回應「何謂小說」的同時,也回應著「何謂城市」;而作者超前的視角,X光般,穿透了五十年後網海浮沉的我們。



Albright-Knox 

Please join us Saturday, 12/9, at 2 pm for the official lighting of the Buffalo AKG’s traditional Christmas Tree, a concert with the Buffalo Chamber Players, and a performance and singalong with the Buffalo Academy for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 Vocal Jazz students. Admission is free and all are welcome! https://bit.ly/3RaYLNU
可能是聖誕樹的圖像
心情:
55


感動 (50)人事物記憶 :俞大維先生紀念特輯;陳寅恪先生論集。Musée Zadkine  札德金  (1888~1967)博物館/訪談  論馬諦斯. 作品The Destroyed City.  Vincent and Theo van Gogh,  traditional Christmas Tree,     Possession by A S Byatt, The British Library, and Virginia Woolf.    Bloomsbury_Group:凡妮莎.貝爾 (Vanessa_Bell) 回憶錄俱樂部 約1943。Portrait of Emlie Zola, 1868 by Edouard Manet 洪惟仁與台語研究。楊索談王文興。 認識認知症的入門書單。 建築與顏色史。 台大附近書店史。TikTok可能成為中國「統一」工具。


台灣獨立書店風險。 紙上私見;日本南北朝(約1337年~1392 )時代多奇人奇才   又可參考NHK 大河劇參考資料《太平記》(原作是吉川英二的晚期代表作《私本太平記》,但故事幾乎完全是原創,僅作為基礎或參考。) 





Portrait of Emlie Zola, 1868 by Edouard Manet


In the 1868 Salon, Zola's portrait was badly hung, high up in a corner near the doors. It was ill received by the press. In Le National Henri Fouquier deplored the fact that Manet had followers, and wrote pedantically, "This year Manet has painted Zola, the high priest of the coterie of present-day 'nature-haters.' The accessories are not in perspective, and the trousers are not made of cloth." Luc-Olivier Merson, a fashionable artist of the period, made a comment worthy of a total ignoramus in L'Annie illustree of May 26, "The trouble is that the man can neither draw nor paint."

Of his experience as a sitter, Zola wrote in L'Evinement illustre, May 10, 1868:

I remember posing for hours on end.With limbs numb from remaining motionless and my eyes weary from staring at the light, the same thoughts kept murmuring in the back of my mind. The foolish chatter one hears everywhere, the lies of some and the platitudes of others, all that human noise that flows idly by like dirty water, was far away. It seemed to me that I had left the earth for a higher sphere of truth, and I was filled with pity and disdain for the poor wretches stumbling along down below.

Now and again, half-dozing off as I sat there, I looked at the artist standing at his easel, his features taut, his eyes bright, absorbed in his work. He had forgotten me; he no longer realized that I was there.


Portrait of Émile Zola 1868
- Édouard Manet. French ( 1832 - 1883 )
可能是 1 人的圖像


Edouard Manet's Portrait of Emile Zola (1868.) | PDF
Scribd
https://www.scribd.com › doc › Edouard-Manet-s-Portrai...



Zola is seated at his work table. He is holding a book, probably Charles Blanc's L'Histoire des peintres frequently consulted by Manet. An inkwell and a ...

ossip zadkine



***

林皎碧



本を読まないということは、そのひとが孤独でないという証拠である。(不讀書這件事,就是當事人不孤獨的證據。)
~太宰治《如是我聞》

Possession by A S Byatt, The British Library, and Virginia Woolf
YouTube · Claire Fenby-Warren
3.8K+ views · 4 years ago









13:29

London Review Bookshop•8K views · 2:57. Go to channel · A. S. Byatt Wins The Booker Prize for 'Possession: A Romance' (1990) | The Booker Prize.



The London Library


The Library's extensive bookstacks are a paradise for browsing, with over one million books dating from the 1700s to the present day housed side-by-side on over 17 miles of shelving.
The famous 1890s stacks with their striking iron-grille floors are some of the best-loved parts of the Library.
Grade II listed, they house four floors of the Library’s History and Science & Miscellaneous collections and three more floors of the Literature collection. Together, they provide a uniquely atmospheric way of exploring books, triggering ideas and making new discoveries 
Interested in joining as a member? Explore our varied range of membership types to explore the Library: https://www.londonlibrary.co.uk/join/join-online








23



【中國光用TikTok洗腦 就可能改變台灣認同‼️】

法國🇫🇷電視台播出「TikTok:中國陰影」(TikTok, l'ombre chinoise)紀錄片,部分聚焦台灣🇹🇼大選,呈現中共如何破壞「敵方」可信度,以分化人民。受訪台灣少年表示不介意親近中國🇨🇳,專家說,TikTok可能成為中國「統一」工具。


#洗腦工具

#分化台灣

圖:擷取自X/@FranceTV




藝術家雜誌社
【無牆藝術史|現代肖像中的藝術家社群】
 在肖像畫的領域,藝術家的自畫像是自成一格、引人入勝的領域。自畫像就像是藝術家的簽名,在描繪自己的外貌、姿態與精神的同時,也表現了特定的繪畫技巧、風格與藝術思想。藝術家如何透過自畫像傳達特定的「藝術家認同」,成為探索藝術史引人入勝的討論話題。
 在印象主義之後,這種藝術家認同的傳達透過藝術家團體的創作與展覽操作,激盪出更加豐富而錯綜複雜的視野。肖像畫因藝術家們共享的團體氛圍,逐漸形成特定的「集體認同」。意即,藝術家雖保有創作的獨立性,但他們共享的集體情感做為支持個別創作者的思想與精神泉源之一,提供了我們認識藝術家認同的多重渠道。(撰文/楊育睿)(節選自《藝術家》583期,2023年12月號)
#維吉尼亞_吳爾芙 #Virginia_Woolf
#凡妮莎_貝爾 #Vanessa_Bell
#李奧納德_吳爾芙 #Lionard_Woolf
#布倫斯博理文團 #Bloomsbury_Group
#倫敦國家肖像藝廊 #National_Portrait_Gallery
#藝術家雜誌 #ArtistMagazine
圖說:凡妮莎.貝爾 回憶錄俱樂部 約1943 油彩畫布 60.8×81.6cm 倫敦國家肖像藝廊藏 ©estate of Vanessa Bell
📚👀🖱《藝術家》583期選購這邊請~~~



****

【請神文.第一爐香】

很久沒有讀紙本報紙,昨天意外從《聯副》得知,王文興老師紀念會將於12月9日在台大文學院舉行,心中的哀傷浮泛上來。很少有一位文學先行者離世那麼震動我,無法相信,老師真的走了。如同他的風格,安安靜靜離座,眾人回神時他已過忘川,然而我相信他不捨人世,他想經營詩歌,再寫一百年。


法國作家波特萊爾對老師的影響很深,至少他是真心喜愛的。先轉載老師從英譯再譯的波特萊爾詩作〈 暮色〉。


〈 暮色〉譯詩來源:王文興老師著作《小說墨餘》(洪範出版)


暮色蒼茫    微微抖顫

每一朵花    都是一座爐香

空中微音和淡香浮轉

憂愁的華爾滋    懶洋的音響


每朵花都是一爐煙香

小提琴微顫哀傷

憂愁的華爾滋   懶洋的音響

天空輕怨動人得像神龕


小提琴微顫哀傷

柔軟的心    憎恨黑暗

天空輕怨動人得像神龕

太陽沒下   血色洋洋


柔軟的心    憎恨黑暗

回憶任何過去的光亮

太陽沒下    血色洋洋

你在我心裏   聖杯一樣放光


圖片來源:目宿媒體


****

昨天訪談吳明益,他提到1990年代,在台大附近的三家書店--鳳城燒臘旁的女書店(彼時還沒有女巫店),菊之鄉旁的台灣e店,真理堂後面的自然野趣書店。


這三家書店彼此相隔幾百公尺,走路3分鐘可到,分別代表性別、台灣、自然。這三個就是這三十年來台灣在知識上關注的重要議題。

很有趣的觀察。

【閱讀隨身聽】訪吳明益,最近會播出,敬請期待。

***

Dementia is a global emergency. More than 55m people are estimated to live with it. That is more than can be looked after humanely. Here is our recommended reading list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condition

***

Step into the world of Le Corbusier, a revolutionary architect who transformed the very fabric of architecture into an art form! Defying conventional norms, Le Corbusier embraced an unorthodox path, weaving colour into a design tool. His Architectural Polychromy, a visionary system of 63 colours, redefined the landscape of design allowing architects and designers to utilise colour as a device, and not as mere decoration. These colours were more than just hues; they were were designed to be the soul of structure, embodying emotion and spatial enchantment, allowing Le Corbusier to paint the world in a spectrum of awe and wonder.


©LCS-ADAGP

#lecorbusier #lescouleurslecorbusier #architecturalpolychromy #polychromiearchitecutrale #lecorbusiercolours #interiordesign #architecture #design #natureinspired #sustainable



***

平等院原本是日本史上知名人物藤原道長的別墅,到了西元1052年,由他的兒子,時任「關白」的藤原賴通將其改建為淨土信仰的寺院,就是現在的平等院。 平等院的代表性建築物 ...

平等院最初是掌權貴族藤原氏的別墅,至1052 年才改建為佛寺且營運至今。鳳凰堂自1053 年興建後,一直屹立至今。

***

 Wikipedia 的中文日本史,很可參考

日本南北朝時代多奇人奇才
又可參考NHK 大河劇參考資料《太平記》

南北朝時代是指1337年(以農曆紀為日本延元元年12月,對應西曆1336年)至1392年間日本歷史上皇室分裂為南、北兩個天皇的時代,位於鎌倉時代與室町時代之間。在這段時間裡,兩方有各自的皇位承傳,也各自有朝廷並立對峙。[1]起因是為建武新政的崩潰,以足利尊氏爲首的武士階級發動政變後推翻了後醍醐天皇的統治,並在京都重新擁立持明院統的光明天皇。而大覺寺統的後醍醐天皇則挾象徵正統的三神器將朝廷播遷至京都南方的奈良吉野,至此南北朝分裂。[2]

參考
小川, 信. 《南北朝時代》. 日本: 平凡社. 2007.
佐藤, 佐藤和彥. 南北朝時代. 日本: 吉川弘文館. 1997a.
永原慶二. 南北朝時代(日本). 日本: 小學館. 1994.
佐藤和彥. 南北朝の内乱. 吉川弘文館. 1997b.
田中, 裕, 幽玄, 日本大百科全書, 小學館, 1994



ZH.WIKIPEDIA.ORG
南北朝時代 (日本)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執事/管領 高師直 高師世 高師直(再) 仁木頼章 細川清氏 † 斯波義將 細川頼之 斯波義將(再) 細川頼元


太平記(日語:太平記/たいへいき Taiheiki)是日本古典文學名著之一。共40卷,以南北朝時代為舞台,描寫從後醍醐天皇即位、鎌倉幕府滅亡、建武新政和崩壞後的南北朝分裂、觀應之擾亂,到2代將軍足利義詮死去和細川賴之管領就任為止,1318年(文保2年)~1368年(貞治6年)頃約50年間的軍記物語。有今川家本、古活字本、西源院本等諸種。「太平」被認為有祈願和平的意味,也有怨靈鎮魂的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了區別許多以《太平記》為名的小說電視劇而被稱作《古典太平記》。
  • 第一集開場,重現一些歷史畫面如柏林圍牆倒塌來託喻劇中的混亂局勢。

製作


播出日期1991年1月6日—1991年12月8日
相關節目
前作宛如飛翔
續作信長KING OF ZIPANGU



太平記NHK於1991年播出的第廿九部大河劇。原作是吉川英治的「私本太平記」,全四十九集,播出期間是1991年1月6日 - 12月8日。

本劇是敘述南北朝時代分裂為兩個皇朝的戰亂故事。吉川英治的原作原本是描述鎌倉時代足利尊氏舉兵到鎌倉幕府滅亡、建武新政、南北朝動亂,最後寫到尊氏之死。但是在本劇後半有關觀應之亂等故事,則是吉川原作沒有的創作。

製作人員[編輯]

主要登場人物[編輯]

總集編[編輯]

  • 第1部「青春」
  • 第2部「倒幕」
  • 第3部「建武的新政」
  • 第4部「南北朝動亂」

花絮[編輯]

  • 第一集開場,重現一些歷史畫面如柏林圍牆倒塌來託喻劇中的混亂局勢。
  • 本劇男女主角真田廣之澤口靖子是第二次在大河劇合作,也是第二次演夫妻。(第一次是1987年的獨眼龍政宗,第三次在則是1996年的秀吉。)
  • 本劇在片尾開始使用「紀行」,日後成為大河劇慣例。
  • 在本劇裡面登場的皇族與公家,均使用標準語,(1988年的武田信玄中侍女八重就說御所語)。另外還有一些配件等,也都跟當時不一樣。御所語在1998年德川慶喜開始,在大河劇內確定使用。
  • 演出足利貞氏夫婦的緒形拳藤村志保是第三次在大河劇內演夫婦,前兩次是太閣記與黃金的日子。
  • 原本預定足利直義是要由緒形直人演出,但最終沒有實現父子共演。

外部連結[編輯]NHK大河劇「太平記」大全(徹夜城氏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HK 大河劇《太平氣》百科全書★通知★從2010年3月8日起,我們正式發行了涵蓋了針葉林「太平氣」中出現的所有角色的「南北町列傳」。 我們將繼續添加數據。請點選這裡。
原作:吉川英二(出自《個人太平記》)編劇: 池端俊作、中倉茂夫音樂:三枝茂明演出:C公司主題音樂演奏:NHK交響樂團主題音樂指揮:大友直人監督:長原敬二、尾崎英樹海關研究:鈴木啟三 建築研究:平井清 文獻研究:白井隆正劍術:林邦二郎 娛樂指導:猿人若 娛樂研究:野村浩介 服裝研究:小泉清子騎馬指導:春馬伸 標題:大鹿廣惠合作:栃木縣足利市、群馬縣大田市旁白:山根元世 播音員(每次開頭都會顯示以上內容)★概述★這個角落是突然創建的,顧名思義,這是一個可以徹底欣賞 1991 年 NHK 大河劇《太平氣》的角落。我是一個探索各地歷史的“守夜城”,其中的軸心之一實際上是日本的南北町時代。 我從小學時讀過足利尊氏(伊藤昭夫)的傳記漫畫就對這個時代很熟悉,可以說完全沉浸其中。 當我思考這個問題時,我想知道為什麼我的歷史網站沒有關於南北町時代的部分(哦,第一個「Shiritori」是關於Takauji的)。 然而,世界太大了,我們無法創造一個專門的角落。我根據針葉林劇《太平氣》萌生了嘗試這樣做的想法,並且一下子就實現了。 也滿足了歷史片極客的愛好,一舉兩得(笑)。 我想打造一個廣大歷史劇迷和演員迷都可以享受的角落。
大河劇《太平氣》10年前播出。 我認為這部劇本身就具有「歷史價值」。 在漫長的大河劇歷史中,源平、戰國、江戶末期等動亂時期經常被作為素材,但長期持續動亂的南北町時代卻沒有被提及。許久。 它絕不是被忽視的,儘管它多次被稱為“候選者”,但它最終被迴避並且從未實現。 當時的製作人高橋康夫在雜誌《Rekishi Yomihon》中討論了他迴避的原因。
其中之一是難以組織並向觀眾呈現一群複雜的分離和聚集的人的圖像。 誠然,這已經無法與戰國時代相提並論,而南北町時代,充滿背叛的人間大戲在各地上演,讓人難以分清誰是敵是友。 中心人物高氏背叛了幕府,背叛了天皇,與弟弟、兒子並肩作戰(甚至投降了南朝)。 這樣的局面,正在從東北到九州的全國範圍內,由武士、宮廷貴族、僧侶、惡人、皇室等各種勢力上演,難怪主創們心驚膽戰。 對了,這篇文章還提到了一句話“如果畫得好,就需要兩年。” 而且,由於是“第一次”,所以還存在歷史研究需要時間和精力的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皇室關係和歷史評價問題。 事實上,這似乎是迄今為止它被迴避的一個主要原因。 「南北町」時期是皇室一分為二的非正常時期,「南北町清安論」自明治時代以來一直是個敏感問題。 戰前,南朝被明確為合法朝廷,後醍醐天皇、忠臣楠正成等武將被神化,足利尊氏等北朝則被貼上「漢姦」的標籤。 」 他完全被當成小人了。 戰後,這方面的評價基本上變得更加自由,但確實仍然有人以戰前的方式評價事物。 如果《南北町》描繪得不好,不排除會受到某些方面的壓力或攻擊,NHK自然要迴避。
事實上,在這篇文章中,製片人還透露,“有些小說家說這還早了10年。” 知道那個人是誰會很有趣,但讀這篇文章,似乎可以肯定 NHK 的高層在做出決定之前遇到了很多麻煩。 在這種情況下,我要讚揚這個人對太平氣的承諾、他的動力和他的執行能力,因為他利用了這個機會,使這個計畫取得了成果,我說:「這不是如果你能做到的事情。」你要等十年。」是的。 「現在」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國際實際局勢正在經歷一段動盪時期。 歷史劇《太平記》以柏林圍牆倒塌的鏡頭開場。
現在,大河劇《太平氣》終於開花結果,但一旦決定製作,其規模就設定為大河劇史上罕見。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可以說是針葉林戲劇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首先,演員們的顏值都非常高。 很難確定什麼是豪華(大河基本上每年都是豪華的),但即使考慮到我個人的偏見,我認為它也是大河歷史上最豪華的之一。 當主角真田廣之開始陸續公佈主要演員陣容時,我感到非常興奮。 藤夜叉這個角色直到最後才公佈,但是當宮澤理惠公佈的時候,我個人感覺演員陣容實在是太華麗了,快要笑出來了。 請查看此角,了解有關演員陣容的更多信息,其中包括年輕偶像、職業生涯中期和退伍軍人。 我們忠實地為愛好者再現了顯示順序(笑)。 同時,也有發現那個來自未知時代的人的快樂。
作為古裝劇標誌的美術佈景和戰鬥場面也十分華麗。 在足利市建造的大河歷史上最大的城市露天場景中拍攝的京都和鎌倉的日常場景和巷戰是《太平氣》獨有的亮點。 著名的千早城與赤坂城之戰也被完美的描繪出來,與戰國時期電影的戰鬥場面是別樣的樂趣。 嗯,戰鬥的亮點集中在前半部分,後半部分有很多重用……但你可以說這是戰鬥很多的太平氣所特有的情況(笑) 。
原作是吉川英二的晚期代表作《私本太平記》,但故事幾乎完全是原創,僅作為基礎或參考。 池端俊作主要編劇的劇本,聚焦於複雜而神秘的南北朝時期,以高氏為中心組織人物,細緻地描繪他們之間的愛恨情仇,我認為還算成功。我在想。 《南北町》有很多魅力,因為我們在這樣一部愛恨交織的劇上花了太多時間而被丟棄,但作為一部電視劇,這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畢竟,沒有人做過南北町,所以你會覺得這是一個反覆試驗的過程。 無論如何,可以說,這是一部從足利尊氏個人角度看,帶有濃鬱南北朝動亂色彩的電視劇。
現在,這個角落將詳細介紹該劇49集每一集的演員陣容和故事,無論你當時看過、沒看過,還是你看過,都會讓你有種剛剛看過的感覺。我只看過彙編。創建它的目的是為了讓您做到這一點。 身為一個南北朝迷和歷史片愛好者,我想以解說的名義提供一些解說,以便大家能夠充分欣賞太平氣。我寫這篇文章很開心(笑),但我希望你也喜歡閱讀它。


[隱藏]



NHK大河劇

1960年代
花之生涯
赤穗浪士
太閤記
源義經
三姊妹
龍馬來了
天與地

1970年代
最後的樅木
春之坂道
新·平家物語
國盜物語
勝海舟
元祿太平記
風與雲與虹



NHK大河ドラマ「太平記」大全★おしらせ★
2010年3月8日より、大河「太平記」登場人物を全網羅した「南北朝列伝」を正式公開してます。今後もデータは追加します。
こちらからどうぞ。
原作:吉川英治(「私本太平記」より)
脚本:池端俊策・仲倉重郎
音楽:三枝成彰
演奏:Cカンパニー テーマ音楽演奏:NHK交響楽団 テーマ音楽指揮:大友直人
監修:永原慶二・尾崎秀樹
風俗考証:鈴木敬三 建築考証:平井聖 文書考証:白井孝昌 
殺陣:林邦史朗 芸能指導:猿若清方 芸能考証:野村耕介 衣装考証:小泉清子
乗馬指導:日馬伸 題字:大鹿洋江
協力:栃木県足利市・群馬県太田市
語り:山根基世アナウンサー
(以上は毎回冒頭に表示されてました)
★総論★

 このコーナー、なんとなく成り行きと勢いで作ることになっちゃったもので…その名の通り1991年のNHK大河ドラマ「太平記」を徹底して味わい尽くすという趣旨のコーナーであります。
 いろいろなところの歴史に首を突っ込んでいるわたくし「徹夜城」ですが、実はその中の軸の一つに日本の南北朝時代があります。この時代については小学校時代に足利尊氏の伝記漫画(伊東章夫氏著)を読んで以来という年季の入りようで、とにかくどっぷりと浸かっていると言ってもいいぐらい。考えてみるとなんで自分の歴史サイトに南北朝のコーナーが無いんだろうという思いはありました(あ、「しりとり」の第一回は尊氏ですけどね)。ただなにぶんにも巨大な世界ですから専門コーナーを作るにも手の着けようがないというところだったのです。
 そこを大河ドラマ「太平記」を軸にやってみようというアイデアがわいてきて、一気に実現させてしまったわけです。歴史映像オタクの趣味も満たせますし一石二鳥(笑)。広く時代劇ファン・俳優ファンの方々にも楽しめるコーナーにしてみたいな、と思ってます。

 すでに放送されたのは10年も前になる大河ドラマ「太平記」。このドラマはそれ自体に「歴史的価値」があると僕は思っています。長い大河ドラマの歴史において素材に取り上げられるのは源平、戦国、幕末と動乱の時代がどうしても多いわけですが、動乱が長く続いた南北朝時代は長い間とりあげられることがありませんでした。決して無視されていたわけではなく、「候補」には何度と無く挙がったものの、結局敬遠され実現に至らなかったわけです。 その敬遠の理由ですが、当時のプロデューサー・高橋康夫氏が雑誌「歴史読本」で語っています。

 一つには複雑な離合集散を繰り広げる人間群像を整理して視聴者に提示することの困難性。これはもう戦国ものの比ではないのは確かで、南北朝時代というのは誰が敵やら味方やら分かりにくい裏切りまくりの人間ドラマが各所で展開されます。中心人物の尊氏一人をとっても幕府を裏切り、天皇を裏切り、弟や息子と戦う(南朝に降伏したこともある)。 そんな状態が武士・公家・僧侶・悪党・皇室も含めた様々な勢力により、東北から九州まで全国を舞台に展開されるわけで、作り手が怖じ気づくのも無理はないのです。ちなみにこの記事では「ちゃんと描いたら二年はかかる」という言葉も出てきます。さらに言えば「初もの」ということで時代考証等で手間がかかるという問題もあったでしょうね。

 もう一つが皇室関係と歴史評価の問題。実のところこれがそれまで敬遠された大きな原因だったように思えます。「南北朝」は皇室が二つに分裂した異常な時代であり、「南北朝正閏論」は明治時代以来デリケートな問題でした。戦前においては南朝が正統と明確にされ、後醍醐天皇とそれに忠節を尽くした楠木正成など南朝の武将が神格化される一方で、北朝系の足利尊氏らは「逆賊」のレッテルを貼られて徹底的に悪役扱いされたのです。戦後になってその辺りの評価は基本的に自由になりましたが、依然として戦前同様の評価をする人々がいるのも事実。「南北朝」は下手に描くとある方面から圧力や攻撃を受ける可能性が捨てきれなかったわけで、NHKとしては敬遠したくなるのも無理はなかった…とは言えます。

 実はこの記事でプロデューサー氏も「ある小説家はまだ十年早いとおっしゃる」と明かしています。それが誰なのかも興味のあるところですが、この記事を読んでいるとNHK上層部も決断までに色々と悩んだのは確かなようです。そんな状況の中で「十年待てばできるというものでもない」と機会をモノにして企画実現に持ち込んだこの人の「太平記」への思い入れと意欲と実行力には称賛の声を惜しみません。「今」というのは一つには現実の国際情勢が激動期を迎えていたと言うこともあったでしょう。大河ドラマ「太平記」の冒頭は「ベルリンの壁崩壊」の映像から始まるのです。

 さてようやく実現にこぎ着けた大河ドラマ「太平記」でしたが、いざ製作と決まったら大河ドラマ史上まれにみるスケールの態勢が組まれました。この意味でも大河ドラマ史上でも指折りの大作と言えるの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
 まず出演者の豪華さ。何をもって豪華の基準とするかは難しいところですが(大河は基本的に毎年豪華なので)、私のひいき目を差し引いても大河史上トップレベルの豪華さだと思います。主演の真田広之から始まってメインキャストが次々発表されていったときのワクワク感ったらありませんでした。藤夜叉役が最後まで発表されなかったんですが、それに「宮沢りえ」と来た日にゃー個人的にはもうゲップが出そうなほどの豪華キャストになってしまったという印象でした。若手アイドルから中堅、ベテランまでよくまぁ揃えたもんだというキャストの詳細についてはこのコーナーでたっぷりとご賞味下さい。マニア向けに表示の順番まで忠実に再現しておりますので(笑)。ついでに無名時代のあの人この人が発見できるという楽しみもあります。

 時代劇の華である美術セットや戦闘シーンも豪華絢爛。足利市に建設された大河史上最大の市街オープンセットで撮影された京都・鎌倉の日常風景や市街戦は「太平記」ならではの見どころ。有名な千早・赤坂城の攻防戦もバッチリ描かれ、戦国ものなどの戦闘シーンとはひと味違う楽しみがあります。まぁ戦闘の見どころは前半に集中していて後半は使い回しが多くなるんですが…戦闘がとにかくやたらに多い「太平記」ならではの事態と言えましょう(笑)。

 原作は吉川英治晩年の大作「私本太平記」ですが、あくまで下敷き、参考にしたという程度でストーリーはほとんどオリジナルと言って良い展開です。池端俊策さんがメインとなったシナリオは尊氏を中心に登場人物を整理し、それらの間の愛憎をじっくり描くという手法で複雑怪奇な南北朝時代に一本軸を通しており、それなりに成功したかな、と思ってます。そういう愛憎ドラマに時間をかけたために切り捨てられていった南北朝の魅力もいろいろあるんですが、ドラマとしてはやむを得ないところかも。なにせ南北朝は誰もやったことがないわけで、「試行錯誤」という印象を受けるところもありますね。とにかく足利尊氏個人の目から見た南北朝動乱、という性格が強いドラマだとは言えます。

 さて当コーナーはドラマの全49回の各回ごとにキャスト、ストーリーを詳細に紹介し、当時観た人も、はたまた観ていない人あるいは総集編しか観ていない人も等しく「観た気分」にさせてしまおうという狙いで作成されています。そして南北朝マニア・歴史映像マニアの私が解説という名のおしゃべりをつけることで、徹底的に「太平記」をしゃぶりつくしていただきましょうと言う次第でして。
 書いているこっちが一番楽しんでるんですが(笑)、ま、読んだ方もお楽しみいただければ幸いです。

#最後一刊登場󠀠112年12月號840期󠀠❒ 未來‧未來󠀠 就停在這裡了 有些東西 注定無法跟上 有更多東西 尚未到來 且簇新󠀠 而我就停在這裡了 但你可以向前󠀠▸文學裡的未來台灣▸並未到來、異時空台灣▸民間譚、藝術裡的未來󠀠▸小說想像未來,新人類對話異時空:林新惠X蔡易澄▸詩人的未來式:林宇軒X陳柏煜X黃璽󠀠▸文學(並)未(到)來的時刻▸停刊了,前主編來聊聊󠀠▸給未來的自己:作家的時空膠囊信󠀠󠀠專題登場作者.ᐟ.ᐟ󠀠曹馭博●江炫霖●陳栢青●賴英泰●林新惠●蔡易澄●黃 璽●林宇軒●劉星佑●楊雨樵●楊莉敏●黃崇凱●馬翊航●丁名慶●李時雍●吳鈞堯時空信作答.ᐟ.ᐟ󠀠陳栢青●柏 森●許俐葳●朱宥勳●盛浩偉●洪啟軒●謝凱特●李屏瑤●壁虎先生●徐珮芬●宋文郁●柴柏松●廖梅璇●蕭鈞毅●曾達元󠀠郭天祐●栩 栩●林文心●吳 翛●包冠涵●呂珮綾●蕭宇翔●王天寬●林薇晨●白 樵●劉旭鈞●寺尾哲也󠀠󠀠❒當月作家 林妏霜《限時動態裡的大象》(張馨潔/訪)󠀠❒第一本書 許明涓《藍》(林文心/訪)󠀠󠀠❒再寫一本 周紘立《夢時年》(王仁劭/訪)󠀠❒Youth Show 董冠呈(鄭聿/評賞)󠀠❒深度書評 班宇《冬泳》(陳栢青/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