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都市內栽種3百萬株樹:投資收益7倍以上
138,782 次觀看
Video - World Economic Forum
Urban Jungle. Learn more about tree planting in the UK: https://wef.ch/2PulzHV
浮世絵師三部作(写楽考・北斎漫画・淫乱斎英泉)で1978年芸術選奨受賞
~矢代 静一(やしろ せいいち、1927年(昭和2年)4月10日 - 1998年(平成10年)1月11日)
~矢代 静一(やしろ せいいち、1927年(昭和2年)4月10日 - 1998年(平成10年)1月11日)
藝術家雜誌社更新了封面相片。
溪齋英泉 江戶兩座芝居町顏見世之圖 1841 大判錦繪 24.2×36.4cm 神奈川縣立歷史博物館藏
我提倡、實踐"從胡適出發的進一步閱讀和思考"方式。
它並不太稀奇,其實余英時先生就"中國思想史",採取有點類似的方法,成績不錯。
這一進路,我今年的課題有二:
它並不太稀奇,其實余英時先生就"中國思想史",採取有點類似的方法,成績不錯。
這一進路,我今年的課題有二:
一. ANNA KARENINA (1877) by Leo Tolstoy
2017年胡適之先生紀念會上,我們提到胡先生留學日記上的閱讀 ANNA KARENINA Tolstoy筆記。
隔天,我補充哈佛大學某教授說該書有不少社會變遷、制度、科技等的發展資訊。
我想,這部公認的小說傑作,可以探討的方式很多樣,
2017年胡適之先生紀念會上,我們提到胡先生留學日記上的閱讀 ANNA KARENINA Tolstoy筆記。
隔天,我補充哈佛大學某教授說該書有不少社會變遷、制度、科技等的發展資訊。
我想,這部公認的小說傑作,可以探討的方式很多樣,
Modern Tragedy By Williams, Raymond /McCallum, Pamela (EDT) /Publisher:Broadview Pr Published 2006
《現代悲劇 》南京: 譯林, 2007 (據第一版翻譯)
該書的這章,很可參考:Social and Personal Tragedy: Tolstoy and Lawrence
我們甚至可以趁機思考胡先生的"悲劇"。
當然,最精彩的分析,應該參考:
V. Nabokov《俄羅斯文學講稿 》(LECTURES ON RUSSIAN LITERATURE)上海: 譯文出版社, 2018,頁164~275
Lectures on Russian Literature First Edition
by Vladimir Nabokov (Author) Mariner Books; First edition (2002)
胡先生讀的英文本,應該是Nabokov認為翻譯得很差的:
Anna Karenin, Translated by Constance Garnett. (1901) Still widely reprinted. Revised by Leonard J. Kent and Nina Berberova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5). Revised version reprinted by Modern Library.
《現代悲劇 》南京: 譯林, 2007 (據第一版翻譯)
該書的這章,很可參考:Social and Personal Tragedy: Tolstoy and Lawrence
我們甚至可以趁機思考胡先生的"悲劇"。
當然,最精彩的分析,應該參考:
V. Nabokov《俄羅斯文學講稿 》(LECTURES ON RUSSIAN LITERATURE)上海: 譯文出版社, 2018,頁164~275
Lectures on Russian Literature First Edition
by Vladimir Nabokov (Author) Mariner Books; First edition (2002)
胡先生讀的英文本,應該是Nabokov認為翻譯得很差的:
Anna Karenin, Translated by Constance Garnett. (1901) Still widely reprinted. Revised by Leonard J. Kent and Nina Berberova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5). Revised version reprinted by Modern Library.
當台灣變成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該高興嗎?
張可:解析數十位旅台陸生的經驗,發現陸生不但沒有成為促進和解的中堅力量,反而對台灣的感情變得更加疏離。
......筆者作為旅台陸生群體中的一員,借助參與式觀察與深度訪談,在將近七年的時間內,對數十位陸生的旅台經驗和國族認同變化情況進行解析,獲得了與陸生政策的初衷截然不同的發現。相當一批陸生來到台灣之後,不但沒有成為增進理解、促進和解的中堅力量,反而對台灣的感情變得更加疏離,而台灣變成了滋長中國民族主義的溫床,成為了形式上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張可:解析數十位旅台陸生的經驗,發現陸生不但沒有成為促進和解的中堅力量,反而對台灣的感情變得更加疏離。
......筆者作為旅台陸生群體中的一員,借助參與式觀察與深度訪談,在將近七年的時間內,對數十位陸生的旅台經驗和國族認同變化情況進行解析,獲得了與陸生政策的初衷截然不同的發現。相當一批陸生來到台灣之後,不但沒有成為增進理解、促進和解的中堅力量,反而對台灣的感情變得更加疏離,而台灣變成了滋長中國民族主義的溫床,成為了形式上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從文化想像到文化震撼
對於一些陸生而言,台灣作為他們眼中華人社會理想政治制度與傳統文化存續的代表,從抽象層面上,構成了他們最初選擇來到台灣重要的驅動力之一。
2010年左右,“太平洋的民國風”刮得正勁,“朦朧美”使得不少大陸人都覺得,台灣是就是一個比中國更中國,比中國更像中國的地方。作為一種對過去“國民政府”在大陸時美好想像的延續,如同今天台灣經常見到對日治時期的懷念一樣,引發了一種集體嚮往的情感。
可是很快,當陸生踏足台灣,與當地社會長期實際接觸之後,開始發現自己過去對台灣的認知,和現實當中存在著巨大落差。在中國的國族教育中,界定國家的疆域從來就是其核心工作之一,諸如“祖國的寶島”、“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我愛祖國的阿里山”這類的語言幾乎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它們不僅在教科書中隨處可尋,在一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附著於媒體報導,成為一句搬不開也挪不走的固定搭配。與此同時,台灣民族主義以一種台灣主體性作為宣稱,長期以來與中國民族主義在歷史、文化、政治等領域存在激烈衝突。而陸生國族的“震撼教育”,首當其衝便是顛覆其對台灣人統獨的認知,原來支持統一的人這麼少,緊隨其後的“當頭棒喝”則是發現,在許多台灣人的認知裡面,台灣與大陸竟然是不同的“國家”。.....
(今日或為先生的頭七,前幾天在報紙上獲知先生仙逝,記者文章中只說你是皇宮中某室壁障畫的作者等等,完全不提先生在唐招提寺中畫的鑑真史詩,先生在德國或美國的風景中所做的沉思,先生畫的路、樹、林,先生在信州長野市的美術館…
照理當再讀先生的文,。再看先生的畫。然而又何必如此呢?我在心裡,像永井荷風的父親,每逢蘇軾生日必邀老友聚飲、吟詩。先生的靈是東洋的,然而先生或許也了解里爾克論風景吧!(敬別東山魁夷先生(2000/01))我一定讀過他的散文選集,所以2000會這樣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