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與進步」是 Acemoglu 與 Johnson 的另一本力作
這本書的副書名是「科技變革與共享繁榮之間的千年辯證」。作者的主要論點大略是這樣的:1)科技進步必須要伴隨著「幫助人類」的初心,否則極有可能回過頭來反噬,或是侵犯人權、或是造成一些人的災難。2)歷史上科技進步反噬的例子很多,例如軋棉機的發明強化了美國南方的蓄奴制度、或是強化了殖民帝國在殖民地的奴役。又如工業革命雖然也是科技進步,但其後一百年卻出現慘無人道的童工、女工、長工時、低工資的壓制,也是共產主義興起的背景因素。再如化學肥料的發明與製造化學毒氣是同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但是毒氣當然是反噬人類生存的著例。3)當然,也有一些科技進步是有助提升人類福祉的,例如「電」的普及大幅改善工廠佈建與運作,促成了汽車、家電等物品的大規模生產,於是勞工需求大增、產業圈擴展迅速、而收入增加的勞工也會增加購買,如此正向循環,廿世紀上半世紀大幅提升人類的生活水準。
至於哪些科技可以幫助人類、哪些科技會反噬,兩位作者刻劃了一些條件,大致而言有兩個重點:一、科技的發展必須是「擴展效果大於取代效果」;二、必須要政府監管與勞工參與兩項制衡機制。且讓我簡要說明。
所有的科技進步,難免都有一些「取代效果」,新技術踢走舊技術,於是原來倚賴舊技術的勞工就「被取代了」,他們的福利一定受損。但是在此同時,只要新科技創造的新方法、新連結、新應用、新活動夠多夠廣,那麼這些「擴展效果」就可以彌補取代效果,造成正面的結局,就像是前述廿世紀上半的例子。
但是新技術未必是擴展效果大於取代效果,而且就算新技術有這個潛力,也不保證會「選對的技術、走對的路」,原因是:新技術的趨動,背後往往有資本家或發明人的利益;他們的利益很可能與社會利益背道而馳。例如軋棉機的發明並不是壞事,但是能夠利用軋棉機新技術的大都是棉田地主,而他們又多蓄養奴隸。於是基於自利,奴隸蓄主會在軋棉機發明之後更加「好好利用」奴隸,奴隸遂成了軋棉機新技術下的受害者。但是如果國家有禁止蓄奴或勞工保障的監管法規,或是棉田工人能夠有強大工會的制衡,那麼軋棉新技術就沒有什麼不好。
講完過去一千年的技術變革樣態,Acemoglu 與 Johnson 的重點其實是當下最夯的新科技: AI。兩位作者認為,無論是橫看豎看立看躺看,AI 都是「取代效果大於擴展效果」。至少到目前為止看到的 AI, 大都是取代原本勞工可能做不好的事,於是 AI 使這些舊勞工失業了,但卻沒有什麼「因為 AI 而新創」的工作機會。此外,AI 被少數科技巨頭所掌握,例如 Facebook, Amazon, Google 等,他們遊說國會、惡意併購、壟斷資訊、放任社群媒體的惡毒或極端言論、激化社會矛盾、摧毀民主、干擾選舉、侵犯隱私、少數人大賺錢、激化貧富不均,簡直就是豬狗不如。這些都還是在民主國家;至於極權體制國家,由於他們手上的個資是「集大成」的,所以根本就是豬狗不如的平方。這些,作者認為都是AI 或是(更廣泛而言)數位創新的後遺症。究其原因,就是前述監管不足、擴展不夠兩項。
基本上,兩位作者所述都是對的,但是我還是有幾點補充:
一、作者認為自 1980 年後美國的薪資凍漲,主要是因為技術進步「擴展不足、監管不力」,我認為似乎輕忽了「全球化」的影響。即使技術面有兩位作者所說的問題,但是全球化與「中國工廠」的崛起,對美國勞工絕對產生極大的「取代」效果。不止美國如此,台灣如此,全球皆如此。
二、作者雖然提到大數據對 AI 非常重要,但是沒有強調這兩者之間的強烈互補。簡言之,沒有大數據,AI 只是個沒有學習標的的閒置軟體,而若沒有 AI, 大數據只是一堆無從下手的閒置資料。但兩者相輔相成,則威力盡顯。正由於 AI 與大數據的強烈互補,所以「AI 對擁有或能接觸到大數據的人有利」;那些碰不到大數據的人,就處於絕對劣勢。前述在數位時代呼風喚雨的兆元富豪 Zuckerberg Bezos Page 等,不都是靠大數據 AI, 分析資料、側寫特徵、精準投放廣告、再度收集資料.再次改善廣告精確 … 而大賺其錢的?我們必須要了解 AI 與大數據的強烈互補,才能理解背後的問題。
三、AI 對於民主的威脅,也與前述互補性密切相關。一般而言,獨裁者手中握有的大數據資料,遠比反政府的社群要多。除了戶籍、租稅、房屋、土地、股票、汽車、國營電話通訊等資料,獨裁者可以強取社群媒體、搜尋引擎、電子商務、GPS 追蹤、各種流覧、各種 apps 的資料,形成一個超級大的資料庫,輔之以 AI, 就完全掌握了民間社群的一舉一動。從前的「帝力於我何有哉」,現在的獨裁帝王可以高呼「異議於我何有哉」。AI 對於民主的危害,乃在於此。
四、雖然兩位作者也提到 AI 在維尼政權的恐怖操作,但是他們畢竟不懂國際政治,所以本書所有的建議,都是針對「民主體制內的資訊業者」,如 Facebook, Amazon, Google 等。Acemoglu 與 Johnson 對於維尼,基本上是束手無策。但問題是:民主國家單單處理 Facebook Google Amazon 等體制內的巨頭,打散之、監督之、規範之,恐怕並不能解決問題。即使管了 Amazon, 還是管不了淘寶藉美國人上網購物而蒐集美國人的資料。即使管了 FB 的訊息流程,還要管不了境外透過抖音的訊息篩選。即使規範了大選期間的美國社群媒體,還是管不了俄羅斯介選。簡言之,由於「資訊無國界」,老美恐怕不能「自掃門前雪」,也必須管「他人瓦上霜」。
五、我自己粗淺的推論是:將來恐怕難以避免出現民主陣營與極權陣之間的「資訊牆」。牆的兩邊,陣營之內資訊互通;陣營之間,則彼此都有許多「禁止蒐集資訊」的限制,幾乎是鷄犬互不相聞,反而實體人員商品互通,老死之前常相往來。這種詭異的場景,我連想像都覺得毛骨悚然。理想上,資訊科技是要促進大家的訊息收集。但如果結果卻是 physical space 互通,cyberspace 阻絕,這是何等的諷刺!
最後,我覺得這本書相較於 Acemoglu 先前的幾本書,例如 Why Nations Fail, The Narrow Corridor, Economic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似乎遜色了一些。章節銜接有點鬆散、若干推理有些霸道、第三章「說服的力量」論述有些離題、對極權體制的討論缺少因應想像。Acemoglu 著作真的是「等身」,這本書也還是瑕不掩瑜,我只是有更高的期待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