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

Ashoka, by Patrick Olivelle (Yale).Aśoka Maurya,約西元前304年—前232年 阿育王

 


“Ashoka: Portrait of a Philosopher King,” by Patrick Olivelle.

Ashoka, by Patrick Olivelle (Yale). This incisive biography aims to separate the historical Ashoka, who ruled a vast swath of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in the third century B.C., from the one of legend. Ashoka is commonly described as “the Buddhist ruler of India,” but in Olivelle’s rendering he is a ruler “who happened to be a Buddhist,” and whose devoutness was only a single aspect of a “unique and unprecedented” system of governance. Buy now on Amazon or Bookshop.


google 《阿育王:哲學家國王的肖像》,由派崔克‧奧利維爾。


《阿育王》,由派崔克‧奧利維爾(Patrick Olivelle)(耶魯大學)著。 這部深刻的傳記旨在將歷史上的阿育王與傳說中的阿育王區分開來,阿育王在公元前三世紀統治印度次大陸的大片地區。 阿育王通常被描述為“印度的佛教統治者”,但在奧利維爾的描述中,他是一位“碰巧是佛教徒”的統治者,其虔誠只是“獨特且前所未有”的治理體系的一個方面。 立即在亞馬遜或書店購買。

wikipedia

阿輸迦·孔雀梵語अशोक मौर्यIASTAśoka Maurya,約西元前304年—前232年[4][5]),常簡稱阿育王अशोकAśoka,音譯阿輸迦,意譯無憂,故又稱無憂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頻頭娑羅王之子。他是一位佛教徒,也帶來佛教的繁榮,後世稱為佛教護法[6]

阿育王是印度偉大的國王之一。在多次的戰爭之後,阿育王在西元前269年至232年的期間統治了印度次大陸大部份的土地[7]。王朝的版圖擴張到現在的阿富汗及今天的孟加拉,也可能達到伊朗的東部,東邊則到印度的阿薩姆邦,南方則到喀拉拉邦安得拉邦的北部。王國的首都是塔克西拉鄔闍衍那巴連弗邑

阿育王帝國

典出詩經:杭之/航之,《詩經》國風〈河廣〉篇;Iowa《詩經》鄭風〈山有扶蘇〉篇

 

典出詩經:杭之/航之,《詩經》國風〈河廣〉篇;Iowa《詩經》鄭風〈山有扶蘇〉篇


《#楊牧全集》|獻給所有文學人的解答之書📖

「評論家最頂峰的成就有二:做footnotes,被大量引用;做橋樑,讓讀者通過他的口沫去認識一個作家。」

▍#別卷 書信(一)

⠀⠀

書信(一)分為三輯,【輯一】皆為寫給文壇好友、亦是共同創辦洪範書店的同事夥伴 #瘂弦 的信件。【輯二】為寫給中外學者周文龍、黃麗明、上田哲二,漢學家漢樂意、馬悅然,以及詩人Colin Bramwell、編輯Daniel Bosch等人的英文書信。【輯三】則是寫給兒子王常名的19封家書,從英文開始,後以中文書寫來練習自己的電腦中文打字。

本冊以【輯一】內容份量最多,收錄從1960年起至1996年,信件署名從葉珊到楊牧,飛鴻往返近四十年。除了談自己的日常與情感生活,也在信上擬議列點,商討如何經營詩刊,以「事業化」方式達到推廣詩的效果。可看到文學面向之外,「入世」的楊牧。


典出詩經:杭之/航之,《詩經》國風〈河廣〉篇;Iowa《詩經》鄭風〈山有扶蘇〉篇


即便人在軍旅中,也不忘與瘂弦分享自己在文學耕耘上的進度,譯濟慈的書信或莎翁的十四行詩、新寫了哪幾首詩作,更直言近期看到哪些作品好或不好之處,也談評論家只有「讚嘆」是不行的,直言:「評論家最頂峰的成就有二:做footnotes,被大量引用;做橋樑,讓讀者通過他的口沫去認識一個作家。」書信中亦可發現原來美國Iowa地名被廣譯為「愛荷華」三字是楊牧所起,典出《詩經》鄭風〈山有扶蘇〉篇。

更與瘂弦相互勉勵持續寫詩創作,「到時大家拿幾首詩出來交換看看,拿不出來的該打屁股買酒請客」。在洪範書店創立初期,也和瘂弦討論心中理想的「#洪範大系」,應出版哪些類別的書籍,對於書封設計的風格也有建議,甚至還寄了經營「損益表」等,諸多珍貴的「#洪範經驗」,皆在書信當中。

🛒 《#楊牧全集》|珍藏熱售中!

博客來|https://reurl.cc/67dG3k

誠 品|https://reurl.cc/973WYX

金石堂|https://dks.tw/cf4

🔗楊牧全集官網|https://yangmupoet.com/

🔜3/13 正式上市|閱讀攻頂之路,就此展開!

2024年3月30日 星期六

日本 NHK WORLD台 三部: 團結 共同體 7年重建 阿蘇神社Aso Jinja: A Shinto Shrine Rises from the Rubble;千年祭 蘇民祭告一段落,青年部/ 蘇民食堂持續Sominsai: The End of a 1000-year-old Festival;遷村情在 Hard Rain: A Village Divided

遷村情在 Hard Rain: A Village Divided          



Hard Rain: A Village Divided
****


黑石寺  山內節

千年祭 蘇民祭告一段落,青年部持續Sominsai: The End of a 1000-year-old Festival

Sominsai: The End of a 1000-year-old Festival
This year saw the end of Sominsai, a festival in which loinclothed men plunge into freezing water, are enveloped in smoke, and jostle through the night to grasp a luc
 7年重建 阿蘇神社Aso Jinja: A Shinto Shrine Rises from the Rubble;千年祭 蘇民祭告一段落,青年部持續Sominsai: The End of a 1000-year-old Festival;




Aso Jinja: A Shinto Shrine Rises from the Rubble
NHK WORLD PRIME
This shrine in Kumamoto Pref. was razed in the 2016 earthquake. The seven-year restoration fused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with the latest technology.



***
Hometown Stories
Across Japan, climate change is causing torrential rains and flooding. Now, a government flood-control project is threatening the future of a rural community and its traditional way of life.ky sack as a form of prayer.

感動 RISING 集之一: 緊急用食品的通路連接conect企業-製造廠商 接 顧客(大學體育人員.....一般人買重加工的米麥麵包......) Tackling Food Poverty with Rescued Rations: Social Business Founders - Seki Yoshimi & Kikuhara Misato

感動 NHK  RISING 集之一: 緊急用食品的通路連接conect企業-製造廠商 接 顧客(大學體育人員.....一般人買重加工的米麥麵包......) Tackling Food Poverty with Rescued Rations: Social Business Founders - Seki Yoshimi & Kikuhara Misato 


LIVE
Tackling Food Poverty with Rescued Rations: Social Business Founders - Seki Yoshimi & Kikuhara Misato
RISING
Meet the Japanese college students behind a social business that leverages soon-to-expire emergency rations to tackle both food waste and growing food poverty exacerbated by the COVID-19 pandemic.

臺大emba 同學會辦校園馬拉松 2023 vs 2024;2023年很用力,張楊......;2024年0330,仍4天前就擺出陣容,可是當天沒用擴音機......Legacy 是司令台四棵樹栽?

 


感動(96):楊英風 (1990年重遊北京的輔仁大學舊址)。朱和之《文學群星會》國際寫作計畫(IWP)經驗。義大利科學祭場 (加州理工 參加戲劇)。“開箱”盛事    服務業創新。梵谷畫成為其家族傳品。emba 同學會辦校園馬拉松;
https://hcmemory.blogspot.com/2024/01/1990iwp-emba.html

感動 《老曹(曹永洋)與我們》前言: 大多人的一生就是"最佳紀錄片、影片":我的諸多 blogs 中的日記、漢清講堂 (YouTube) 的252部影片,facebook上數百次直播,我的履歷; 十來本書 (許多草稿),.......

  感動 《老曹(曹永洋)與我們》前言: 大多人的一生就是"最佳紀錄片、影片":我的諸多 blogs 中的日記、漢清講堂 (YouTube) 的252部影片,facebook上數百次直播,我的履歷; 十來本書 (許多草稿),.......



“The question is not who influences you, but which people give you courage.” —Hilary Mantel https://buff.ly/2JtfueW



對東海人物的深情

送別齊邦媛老師,案頭一朵紅玫瑰

  

  頃知齊邦媛老師辭世,二○二四年三月廿八日,享壽一百零一歲。

  

  到學校健身房做重訓的路上,在路邊的小花店買了一朵紅玫瑰,懷思齊邦媛老師。記得有一年齊邦媛老師走在住家 (齊老師住麗水街臺灣鐵路局宿舍) 附近和平東路遭車禍骨折,拄著拐杖的她,依舊精神熠爍。她半認真半頑笑地說,我最討厭菊花,來看我千萬別送菊花,我要紅玫瑰,紅艷艷的多美呀!

  

  一九八二年十月二日,第五屆中國時報文學奬頒奬典禮會場,我第一次見到齊邦媛老師。齊老師一見到我,握著兩個小拳頭咚咚咚捶我的肩膀,嘴上叨念著,吳鳴你怎麼可以這麼壯,你怎麼可以這麼壯。我看著矮我一個頭的齊老師,痴痴傻笑。可能文青給人印象都是瘦小的,彼時我正在金門服預官役,身高一米七八,體重七十,高倒是不高,但因為在特遣隊,壯碩是肯定的。一個從離島返臺領文學獎的小文青,真實感受到齊老師的親切。

  

  退伍後到政大念研究所,研究所後半期因經濟拮据乞食於編,在聯合文學打工當小編輯,辦活動時,常會遇到齊老師,慢慢亦就熟了起來。有時歐美漢學家到臺灣,在比較文學會議或一些文學聚會場合,常不期然相逢。諸如美國漢學家葛浩文,就是齊老師介紹我認識的。一些歐美漢學家來臺灣,我這個小編輯因工作之故,偶需敬陪末座,齊老師則是座上賓。

  

  齊邦媛老師擔任中國筆會主編時,選了我的一篇小文章〈晚香玉的淨土〉(收入九歌出版社《晚香玉的淨土》),請高天恩教授譯為英文,刊登在《中國筆會》八十一期(一九九二年秋季號),對小文青的我而言,是極大的鼓舞。雖然後來我乞食講堂,主要教的是歷史學,文學創作有一搭沒一搭地寫著,有點兒孤負齊老師的厚愛。

  

  二○○九年,八十五歲的齊老師出版《巨流河》,一時間洛陽紙貴,此前我已讀過她老太爺的《齊世英先生訪問紀錄》,對照著兩本書的相關內容,為那大時代的故事深深感動。

  

  身為編輯,齊邦媛老師任職國立編譯館時,在其主導下,首度將臺灣文學(楊逵〈壓不扁的玫瑰〉、黃春明〈魚〉)選進中學國文課本;一生致力於主持臺灣文學英譯,讓世界看見臺灣;身為作者,《巨流河》寫出了大時代的故事,讓離散文學不是只有悲情。

  

  一朵紅玫瑰插在小瓶裡,置於案頭,送別齊邦媛老師,逾四十年往事,一一浮上心頭。

大多人的一生就是最佳紀錄片、影片:鄭華娟(1963-2024. 創作精華集。台灣電視台。馬世芳 滾石唱片 ROCK RECORDS )。

 齊邦媛(1924—2024)與《巨流河》......、演講。臺灣大學,筆會,董成瑜,廖玉惠,簡靜惠等人謝齊老師。植栽一座文化森林。最後一課集(3) : 齊邦媛《一生中的一天》齊邦媛(1924—2024)與《巨流河》......、演講。筆會,董成瑜,廖玉惠,簡靜惠等人謝齊老師。植栽一座文化森林。......人生珍惜,每一次擁抱,彷彿都是最後一抱。

感動 大多人的一生就是最佳紀錄片、影片:鄭華娟(1963-2024. 創作精華集。台灣電視台。馬世芳 滾石唱片 ROCK RECORDS )。 齊邦媛(1924—2024)與《巨流河》......、演講。臺灣大學,筆會,董成瑜,廖玉惠,簡靜惠等人謝齊老師。植栽一座文化森林。最後一課集(3) : 齊邦媛《一生中的一天》齊邦媛(1924—2024)與《巨流河》......、演講。筆會,董成瑜,廖玉惠,簡靜惠等人謝齊老師。植栽一座文化森林。......人生珍惜,每一次擁抱,彷彿都是最後一抱。

 


最後一課集(3) : 齊邦媛《一生中的一天》齊邦媛(1924—2024)與《巨流河》......、演講。筆會,董成瑜,廖玉惠,簡靜惠等人謝齊老師。植栽一座文化森林。......人生珍惜,每一次擁抱,彷彿都是最後一抱。https://hcmemory.blogspot.com/2022/07/3.html



齊邦媛(1924—2024)與《巨流河》......、演講。臺灣大學,筆會,董成瑜,廖玉惠,簡靜惠等人謝齊老師。植栽一座文化森林。

https://hcpeople.blogspot.com/2018/08/bumbler.html


鄭華娟(1963-2024. 創作精華集。台灣電視台。馬世芳 滾石唱片 ROCK RECORDS )。https://hcpeople.blogspot.com/2024/03/1963-2024.html




感動 The Japanese Dream: Nepali Students in Japan. 廁所革命:Bill Gates 北京的、 日本的廁所藝術電影, Perfect Days (2023.我的完美日常 Directed by Wim Wenders. Kōji Hashimoto (橋本 広司),役所 広司, Yakusho Kōji 革命:日本的


Watch Live
3:10-4:00
 LIV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Nepali youths are travelling to Japan to study, hoping to repay their migration debts and make lives for themselves, but they face the harsh realities of Japanese society.



廁所革命:日本的


Perfect Days
Release poster
Directed byWim Wenders
Written by
  • Wim Wenders
  • Takuma Takasaki
Produced by
  • Wim Wenders[1]
  • Takuma Takasaki[1]
  • Koji Yanai[1]

Kōji Hashimoto (橋本 広司Hashimoto Kōji, born 1 January 1956), known professionally as Kōji Yakusho (役所 広司Yakusho Kōji), is a Japanese actor. He is known internationally for his starring roles in Shall We Dance? (1996), 13 Assassins (2010), The Third Murder (2017), The Blood of Wolves (2018), Under the Open Sky (2020) and The Days (2023). For his performance in Perfect Days (2023), he was awarded the Best Actor award in the 76th Cannes Film Festival.

The EelTakuro YamashitaShohei ImamuraLead role[37]

感動 《週刊朝日》在創刊 101 週年之際宣布休刊最.....後一期編輯,印象深刻的影像: 女編輯長桌上的ASUS 電腦;粉絲送巧克力、信來道謝,她讀信時臉紅......。 日本最悠久雜誌《週刊朝日 Shukan Asahi 》休刊 the magazine's grand finale.!《週刊朝日 1922~2023》與諸奇人:鄧麗君1953.1.29 AERA dot. 村上朝日堂 ;陳舜臣《史記》1983.....。須田克太(Suda Kokuta 1906~90)、司馬遼太郎「街道をゆく」1971-96年。妹尾河童《窺視 工作間》約1985。安田靫彦 畫:《項羽》、《鴻門宴》、 余英時〈說鴻門宴的座次〉




Shopping Design
·




The Magazine's Last Issue
Lunch ON!
After publishing an issue every week for roughly a century, the magazine Shukan Asahi ended publication in 2023. Find out what the editorial staff did for lunch for the magazine's grand finale.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7765303716836215



日本歷史最悠久的雜誌《週刊朝日》在創刊 101 週年之際宣布休刊。最後一期封面由《淺田家》攝影師淺田政志拍攝,趣味還原編輯部日常,向讀者道別。



SHOPPINGDESIGN.COM.TW
日本最悠久雜誌《週刊朝日》休刊!攝影師淺田政志操刀最終封面,定格編輯部日常 | ShoppingDesign

司馬遼太郎 語 日本《週刊朝日 1996.11.20 增刊》
司馬遼太郎が語る日本 未公開講演録愛蔵版 2本



村上朝日堂
週刊朝日
Syukan Asahi logo.png
刊行頻度週刊
発売国日本の旗 日本
言語日本語
出版社朝日新聞出版
刊行期間1922年 - 2023年5月(予定)[1]
発行部数99,785部(2021年1月〜3月日本雑誌協会調べ)
ウェブサイト週刊朝日
テンプレートを表示

奇人 與《週刊朝日 1922~2023》:鄧麗君1953.1.29  AERA dot.   村上朝日堂 ;陳舜臣《史記》1983.....。須田克太(Suda Kokuta 1906~90)、司馬遼太郎「街道をゆく」1971-96年。妹尾河童《窺視 工作間》約1985。安田靫彦 畫:《項羽》、《鴻門宴》、 余英時〈說鴻門宴的座次〉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848159172937164

陳舜臣《史記》



週刊朝日》是朝日新聞社發行的週刊日本知名的雜誌之一。1922年2月25日創刊,當時為旬刊,每月5日、15日和25日發售。自同年4月2日其改為週刊。在昭和30年代前半期曾創下發行量達150萬部的亮麗成績,現在每期發行量為319,562份。

休刊[編集]

2023年1月19日、朝日新聞出版は本誌を同年5月末で休刊にすることを発表した[1][8][9]

朝日新聞出版によると、2022年12月現在、平均発行部数は74,125部であり、朝日新聞出版自体の業績は堅調だが、年々週刊誌市場が縮小していることを上げている。今後は同じ朝日新聞出版が発行する週刊誌「AERA」とそのウェブ版である「AERA.dot(アエラドット)」の連携強化・ブランディング強化、並びに書籍部門に注力することにしたという。これに伴い、当雑誌の定期購読の新規申し込みも終了された[1]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9%80%B1%E5%88%8A%E6%9C%9D%E6%97%A5

掲載書評の代表作を集めた『週刊図書館40年』全3巻が、1993年(朝日新聞社)として刊行された。

妹尾河童《窺視 工作間》有須田克太的




台灣的史詩,司馬 遼太郎 (Ryōtarō Shiba 1923 –1996  ) 著《台灣紀行》幾回(2022)(閱讀台灣 發現自己 / "塑膠花" 習性...... ,對李登輝代表的台灣深情 ; 愛;  葉盛吉父子。 河井 継之助(かわい  つぎのすけ、1827~1868)。須田克太(Suda Kokuta 1906~90)、 安野光雅 (Anno Mitumasa, 1926~2020)。 參考《司馬遼太郎所愛的世界展》 (求龍堂 1999)。 《微光のなかの宇宙―私の美術観》 (1988)新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890492545280596

安田靫彦 畫:《項羽》、《鴻門宴》、 余英時〈說鴻門宴的座次〉

宴如〈最後的晚餐〉有坐之方式 (圓、方.....),座次....

安田靫彦的《鴻門宴》是簡略圖示....


 余英時〈說鴻門宴的座次〉,收入 《史學與傳統》允晨,212~224

漫談日本良寬(大愚  Ryōkan /Taigu 1758–1831) 和尚   偏重  安田靫彦 與川端康成     2022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825859842071079

教育通 AIs通 5 drug development. Digital Eye Millions of forest trees are disappearing every year. The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program "Digital Eye" uses the power of digital technology to unravel the reality of the deforestation process. AIs will make health care safer and better. 60 Year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t Stanford. Archaeology: 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 Digital Eye (AI 辨識系統):應用例: 吳哥窟The Angkor Wat ruins, Japanese burial mounds日本古墳, burnt Roman scrolls從一個字母認起,今年可認出整卷約95%... The A.I. Boom Makes Millions for an Unlikely Industry Player


LIVEBy finding patterns humans had not thought to look for, or had no hope of finding unaided, AI offers researchers new ways to explore and understand the mysteries of life





Millions of forest trees are disappearing every year. The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program "Digital Eye" uses the power of digital technology to unravel the reality of the deforestation process.
Discussions about the impact of AI are full of fear and anxiety, sometimes justifiably so. But what it offers for health all around the world represents a radical potential for good




https://youtu.be/Cn6nmWlu1EA?si=PxtgtDfC-u2xRxWR



YOUTUBE.COM
60 Year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t Stanford
Entering its seventh decade of innovation in all things artificial intellig


應用例: 吳哥窟The Angkor Wat ruins, Japanese burial mounds日本古墳, burnt Roman scrolls從一個字母認起,今年可認出整卷約95%...   

The Angkor Wat ruins, Japanese burial mounds, burnt Roman scrolls... Archaeology's digital revolution is revealing traces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previously invisible and solving mysteries.
圖片選

https://www3.nhk.or.jp/nhkworld/en/shows/3025057/


The A.I. Boom Makes Millions for an Unlikely Industry Player

Anguilla, a Caribbean territory, brought in $32 million last year, more than 10 percent of its G.D.P., from companies registering web addresses ending in .ai.

最後一課集(3) : 齊邦媛《一生中的一天》齊邦媛(1924—2024)與《巨流河》......、演講。筆會,董成瑜,廖玉惠,簡靜惠等人謝齊老師。植栽一座文化森林。......人生珍惜,每一次擁抱,彷彿都是最後一抱。

 

我在臺大課堂上了齊邦媛老師教學生涯的最後一課。

課堂之外,我學習得更多!

感謝齊老師為台灣文學奉獻了寬廣的視野;感謝鼓勵我繼續寫作。

終身學習,直到永遠閉上眼睛。

最後一課,下課~


【舊文敬送齊邦媛老師遠行】

***

「這是我大學四年的最後一節課。」


我聽了,心頭一緊。


在努力完成學期的總結時,一面要克制自己的情緒。我不是演員,也不是高僧,我太平凡,以為自己只要假裝不在乎,就可以撐得住。


傷口,即使結疤了,永遠是傷。你不去看它,它還是在。


這樣危危顫顫的一節課,對有的人來說,竟是她大學最後的課堂記憶,我怎麼能,讓她的記憶裡有不愉快的陰影呢?我們憑什麼,讓別人的人生歷程裡蒙上灰暗呢?


答謝同學們的配合,鼓勵大家好好準備期末考試,我在最後一節課唱歌給學生們聽,做為一門課的結束及祝福。


第一次唱的是「真心英雄」:「把握生命裡的每一分鐘,全力以赴我們心中的夢。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在學生的淚光中,我知道,研究單位不缺我一個學者,如果能為文化傳承盡一份心力,也不枉天生我材。


當時學生對我的期待是:「老師看著我們畢業。」

我沒有立即答應。


人到中年,要換一個國家,換一個工作,需要考慮的事,很多很多。

而且知道,要放棄的、要妥協的,也很多很多。

而且不能有將來後悔的藉口。


看著第一屆畢業,然後一屆一屆。


有一次在最後一節課「獻歌」,學生說:「好像要分別一樣。」

我很尷尬,雖然我心裡真的覺得,這課的最後一節,就是在教室的分別。偌大的校園,你我未必能再相聚。


我教的是古典文學,雖然已經努力盡量用聲光圖象分析文言,用現代的視角解讀古人,畢竟,古代不但是遙遠的異國,而且是怎麼想方設法都未必「穿越」得了的異國。說是「中華文化」,在此地也有如他者的距離。


學生上課聽華語(中文),下課說英語,寫電郵給我則中英文夾雜,早就習慣這種混搭。


必修的古典文學課,學生有120到150多位,一學期過後,如果他們不再選修古代文學課程,大學的「古代中國文學」到此結束。很可能,此生的「古代中國文學」學習也到此結束。


「快完了!快完了!」據說溥儀登基時,大臣這麼哄他。

為文言文困擾疲憊時,我有時也說:「快完了!大清帝國快完了!你們一定很希 望大清帝國快點滅亡,不要再唸古文古詩詞古戲曲了!」


還沒輪到上我的課的學生,聽傳聞說我在課堂上唱歌「道別」,問我是不是不教了?要回台灣了?

「今日脫了鞋和襪,誰知明日穿不穿。」


沒有哪一門課非由誰教不可。

人生也未必處處來得及說再見。


後來我很少在最後一節課唱歌,安排的「結束語」,圍繞著學生關心的考試問題:考幾題?題目類型?要不要背誦?重點是什麼?怎樣準備?

應付著學生的「考前猜題」,這教室的分別,升起的是絲絲擔憂的輕煙。走出教室,想到的是「任務完畢」。


我的最後一堂學校裡的英語課,是在研究所碩士班時。

大學規定研究生要必修「高級英文」,我們讀希臘悲劇,讀英美小說,學長學姐聽說我們寫”TIME”的讀後報告頻率比他們少,都說老師對我們很仁慈。


我喜歡”Oedipus the King”,印象深刻。我的”Oedipus the King”是被我的摩托車輾斃的。

那時我剛騎摩托車上學,經常摔車。”Oedipus the King”就是在信義路被彈出,跌落地面,再被我的車輪輾過,好不淒慘!


腿傷還可以靠長褲遮蔽,「書傷」就怕被老師看見。

因為字跡破損,我必須仔細地讀,反而愈讀愈有味。


教「高級英文」的齊邦媛老師溫文儒雅,記憶中的齊老師,總是一襲正裝,氣質出眾。


那天課後,突然下起大雨,我和同學在文學院廊下徘徊,遇見齊老師。

雨天留人,學期結束,我們盤算著暑假。

發覺齊老師一向的神采飛揚消褪了,是雨天嗎?老師有些落寞。

「今天是我最後一節課。」老師說。

我們沒有會過意。

老師說:「教書生涯的最後一節課。」

是嗎!?

駑鈍的我,毫無知悉,今天的課,和過往有何不同。

老師還是賣力地講解,生動地形容,勸勉我們不要放棄英文。

「老師今年退休了?」我們繼續問。

我說:「那我們是老師的『關門弟子』了!」我竟然有得意之色。

老師似乎被我們逗開心了,說請我們吃晚餐。

雨勢漸小,我們在校園裡的西餐廳,和老師聚談。

直到告別,我才意識到,我多麼不願意今天是「最後一課」。


後來有時還會和同學去看齊老師。

在齊老師寫《巨流河》的林口長庚養生村,陪老師吃飯。老師會向打菜的阿姨誇耀:「她們都是我的學生!她們是大學教授!」


一屆一屆畢業的,我的學生們,不知道你們還能記得什麼從我的課堂上學到的內容?歲月從我們的眼前走過,蘇東坡去世了,大清帝國滅亡了,不管怎麼樣在最後一課考前猜題,人生的考卷,沒有標準答案。


#齊邦媛

。。。

我的一生總在追尋外表或形式後面的意義。


這是齊邦媛老師寫給我的信中,提及身為太晚的影迷,對於Robert Redford的「迷」,她強調:「迷」得或不浮泛。


2003年4月16日,她影印了James Spada寫的 The Films of Robert Redford 序言,要我閱讀。20年後,她把這本書贈賜給了我,內頁一打開,就是Robert Redford的素描圖像,俊秀優雅,氣質非凡,應該正是他最好的時光,別有韻味。


齊老師也告訴過我,她從大儒錢穆身上學得:「寂寞不耐亦得耐」,養氣持志是一輩子的事。困頓時刻,這七個字帶給我極多溫暖與勇氣。


那時,我還在主持廣播節目,齊邦媛老師交給我一張「The Robert Burns Collection 」CD,叮嚀我:「你不是有個廣播節目,不是很喜歡Robert Burns的詩嗎?這張CD就給你拿去用吧。」那張CD裡,就有一首「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是我初識英詩之美的入門詩,渾厚男聲,深情動人。加上另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Afton Water」,今早上重聽一回,熱淚盈眶。


謝謝您,齊老師。鞠躬。


一輩子守護並指引台灣文學的齊邦媛老師遠行了。


去年初接到齊老師寄來的包裹,沒有欣喜,只有黯然。那是老師的告別、期許和叮嚀。


齊老師沒有太多時間看電影,但她沒有,也不想錯過Robert Redford的每一部作品,以及每一篇訪問或者提到他的報紙與期刊,當然還有專書。


她是Robert Redford的超級鐵粉,蒐集吉光片羽,聆聽他的所思所想,觀看他詮釋的每一個題材與角色,注意他創辦Sundance影展,鼓勵獨立製片的非凡視野,當然還包括南方朔在「出名:沒有祖先的新貴族」一文中提及的:「媒體與娛樂事業時代所形成的新貴…..除了少數人外,難免有許多挟帶色藝,男的虛張驕致,女的煙視媚行,並有一些人甚至還極端的行徑乖異離譜…….據媒體報導,除了克林伊斯威特和勞勃瑞福這兩個人非常清楚自己角色的陷阱,因而不但選擇遠離好萊塢之地為住家外,也把自己的角色視為單純的工作,拒絕和那個圈子勾三搭四。除了這兩人外,其他人則多半沾有這樣或那樣的習氣。


在青田街老家見到齊老師的那一天,「巨流河」書稿已成,尚未上市,我聽著她從Robert Redford談到張大飛,再從張大飛聊回Robert Redford,從The Way We Were到The Horse Whisper,從 The Sundance kid 到The Natural,每部電影都如數家珍,我只能勉強接話,因為一旦喜歡,她會一路追尋下去,所以《天生好手(The Natural)》原著Bernard Malamud 也沒放過,想知道這位作家怎麼可以在38歲就寫下這麼精彩深沉的小說。老師也會讚嘆他在《突圍者(The Electric Horseman)》中到了窮途末路,仍能為所應為的生命抉擇。她的寬闊涉獵讓我望塵莫及,只能乖乖聽講,頻頻點頭。


「巨流河」出版後,我才明白自己有多幸運,那個青田街的午後時光,我儼然就是「巨流河」有聲書的首位讀者/聽眾,因為提到張大飛時候炯炯有神的雙眼,不就是高唱「哥哥當你打勝仗回來,我把杜鵑花插在你的胸前,不再插在自己的頭髮上。」的熱血女孩?


至於,從東北來到台灣,走進台大文學院長廊空院時,那個清瘦嬌小卻又背脊直挺的主角,人單影隻讀著一本一本文學名著,讀成一代宗師,更以慧眼健筆為台灣文學寫下尊嚴篇章,邁向國際的志業,我只能仰望。我只能敬禮。


齊老師生前一再叮嚀我要細讀《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尤其要看第四篇「慧駰國(Houyhnhnms)遊記」,格列佛來到一座由慧駰(智馬)當家的島嶼,島上還有不聽管教,難以馴服的犽猢(Yahoo),老師對於搜尋網頁以Yahoo命名,頗有意見,讀書不求甚解的俗人太多,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她只能嘆息。


說著說著,天色已暗,老師掀起茶壺罩套,「茶還有微溫,喝口茶吧。」我永遠懷念生命中的那一天。


齊老師寄給我的包裹中還有上百篇剪報,全都是Robert Redford的相關報導,我明白,我會好好研究。


齊老師,謝謝。鞠躬。

。。。。

平路。

齊老師無私而坦率。無比幸運,曾在齊老師家出入,與齊老師在師大圖書館一側的跑道邊走邊聊。

聊她經歷的時代、她的感情與婚姻、聊許多跟文學相關的事。齊老師內心浪漫,熱愛自由,不喜歡覊絆,寧選孤獨而安靜的日子,她帶點孩子氣,最怕的是「有人管」、「房裡有人管我」。

齊老師提攜人,如同她對待許多前輩後輩作者,我早年的《椿哥》、《五印封緘》、《在世界𥚃遊戲》等作品,齊老師一路寫書評。《行道天涯》在哥大出版英文本,更是齊老師大力促成。齊老師細緻貼心,當年我去香港任職,她知道我性情,擔心我在複雜的環境受委屈,再見面,她臉上是疼惜的神情。

齊老師對台灣文學的貢獻無人可及。她亦是多方面的典範。典範之一是告訴人們:女性可以選擇,她自擇人倫、自擇生活方式,將人生長路,直至人生終點,走成自在、硬氣而尊嚴的樣子。


#相片是多年前,她講、我聽。

National

.
「全國沒有外文研究所,像我這樣想繼續讀書的,作助教是唯一的路。40年後我由臺大辦理退休手續時,拿出當年那張決定我一生命運的助教臨時聘書,毛筆手書的宣紙已泛黃易碎,另一張正式聘書由陸志鴻校長發的,日期竟是1947年11月…」 – #齊邦媛#初見臺大
.
#臺灣大學外文系名譽教授#文學家齊邦媛於3月28日凌晨辭世,享嵩壽101歲。齊教授長期致力於臺灣文學的英譯工作,將臺灣具代表性文學作品推介至世界,對於 #提升臺灣文學的國際能見度#促進文學交流貢獻卓著,為臺灣文學的推廣帶來深遠影響,其深耕文學的精神為後人的重要典範。全校師生對於齊教授的驟然離世深感惋惜、遺憾與不捨。
齊教授1924年生,遼寧鐵嶺人。武漢大學外文系畢業,1947年來臺灣。1968年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研究,1969年出任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系主任,1988年從本校外文系教授任內退休,並獲榮譽教授殊榮。
齊教授曾於臺大創校83年校慶(2011年)時 #獲頒本校名譽博士學位,以表彰其長期擔任國立編譯館人文社會組主任及教科書組主任時,改革中小學語文教育,拉近語文學習與學童生活經驗的距離,而以文學經驗擴充其精神內涵,以文學美感培養其情操。
再者,齊教授長期任教於國內大學外文系。身為學者,其最大成就在於對臺灣文學的整理、研究與介紹。她多次主編臺灣文學選集,並將有關作品譯為英文,#成功把臺灣文學推介至國際舞台。她的成果也 #開啟國際對臺灣文學研究的興趣,終於蔚成一受重視的獨立學術領域。此外,齊教授晚年又以高齡,歷時數載,奮力撰成自傳文學鉅著《#巨流河》,以優美動人的文字,記錄時代洪流下平民百姓的顛沛無依與隨遇而安的心情,獲得華人世界廣大迴響。
#齊邦媛教授於2019年時獲母校印第安那大學來臺頒贈榮譽博士學位 (如圖),以表彰其對世界文學的卓越貢獻,促進國際和諧,並開創學術新局。齊教授致詞時曾說,她深信文學是連結文化、社會與人生的橋樑。她一生致力於文學教育與譯介,急於補足因戰爭與災難而蹉跎的光陰;她回首一生志業,更慶幸見證臺灣孕育出當今華人世界最豐饒的文學果實。
可能是 1 人和文字的圖像


印象中只採訪過齊邦媛老師一次,那年她獲亞洲研究學會終身成就獎。頒獎後,我想也現場短訪她一下。


當時不確定她能否現場受訪,得趕著發稿的時間也很有限。在場外看到她由李有成老師攙扶的身影,我趨前簡短自我介紹,原本想問她一兩個簡單問題就不打擾她,沒想到她聽了我報名字,說道「妳的文章很好」。


當時我實在震驚無比,現場想必眼睛發直。因為真的沒想到,之前從沒採訪過她,她竟然會注意到我的報導。後來大概一陣害羞言謝,趕快完成採訪。


連偶爾看到的報導都會注意到,就可想像她在學界等各領域對人如何照顧提攜。是這樣一個寬厚廣大的靈魂,能多年來引起各界共鳴吧。


R.I.P.,齊邦媛老師。以下是她當日受訪的部分內容,現在看來也仍很有力。


2015

「我深信教育的力量,能將台灣與中國帶向光明未來。」作家齊邦媛昨致詞時謳歌教育的力量,會後受訪則表示,台灣孩子不再用筆、把時間花在零碎的知識,讓她頗覺可惜,「我是恐龍,不懂電腦,但零碎的知識能把人帶到哪裡去?」


齊邦媛說,「我從一九七二年開始奮鬥,但現在是快滅絕的恐龍。」一九七二年起她主持中華民國筆會,四十三年來每年出四本季刊發送逾百國家,希望像前會長林語堂說的「修一座橋,讓台灣走出去」,但她漸漸擔心她所代表的「台灣價值」會稀微。


「電腦裡有很多東西,但不如呆呆看一本書。」齊邦媛嘆息,時代改變,她也不能多說,但她認為人「活要活得有主題」,現在她最關心的就是如何整理當年的文化與文學,「希望我死前能看到抗戰那一代的生生死死,都是有價值的。」

 

Paul Tseng



悼念齊邦媛老師和中華民國的那段艱苦的年代。國史永銘。














+3







民國人物文物分享網絡
Paul Tseng · ·

齊邦媛的抗戰時期南京印象
在緊急警報一長兩短的急切聲後,不久就聽到飛機沉重地臨近,接著是爆裂的炸彈與天際的火光。我獨自躺在床上,聽著紗窗的扣環在風中吱嘎吱嘎的聲音,似乎看見石灰漫天灑下;灑在紫金山上中山陵走不完的石階上,灑在玄武湖水波之間,灑在東廠街公園,灑在傅后岡街家門口的串串槐花上,灑在鼓樓小學的翹翹板上。死亡已追蹤到我的窗外,灑在剛剛扎上竹棚、開滿了星星似的蔦蘿花上。《巨流河》













離開齊老師養生村的時候,冬雨濛濛,薄霧罩著林口的山頭,齊老師抱了抱我們,說,現在很珍惜,總是和來訪的朋友抱一抱,以後也許不會再見。人老了,都九十六歲了,什麼時候走不知道,該走就走了。人生珍惜,每一次擁抱,彷彿都是最後一抱。(本文節選自楊渡《暗夜傳燈人》)

 

「謝謝您寄來這麼珍貴的四川樂山的照片,我活了這麼久,第一次看到三江匯流的雄偉全景。自己青春歲月所有美好的記憶,似找到一些具體的形象可以依附,收到這幾天,我時時在看著,在想那些樹後是我當年背詩的水西門!」


「小小的天窗向大渡河岸,夜深人靜時聽見河水從窗外流過,不是潺潺的水聲,是深水大河恆久的洶湧奔流聲。漸漸地,在水聲之上聽到對岸有鳥鳴,就在我小窗之下也有呼應,那單純的雙音鳥鳴,清亮悅耳,卻絕沒有詩中雲雀之歡愉,也沒有夜鶯的沉鬰,唱了不久就似飛走了,又在遠處以牠那單調的雙音唱幾聲。初聽的夜晚我幾乎半夜不眠地等牠回來。這怎麼可能?在我雖然年輕卻飽經憂患的現實生活裡,竟然在這樣的夜晚,聽到真正的鳥聲伴著河水在我一個人的窗外歌唱!」

「初上閣樓時,夜聞布穀鳥啼,竟似濟慈在租屋院內聽到院裡築巢的夜鶯歌唱心情,很想去找找鳥兒築巢的樹,在河岸窗下方向搜尋多次,當然是找不到的。暮春三月,豈止江南雜花生樹,鶯飛草長,坐在河岸那裡,晴天時遠遠看得見青衣江上帆船順流而下,後面是無垠的江天。青衣江至今仍引人遐想,千年前李白初過樂山,有詩〈峨嵋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平羌就是青衣江。羌族與彝族是川西原住民,不知在哪個朝代被漢人「平」了,把江名改了,紀念征服,但世世代代的人仍以清溪的心情,稱它原名青衣江。這來自神秘西康邛崍山脈初溶的雪河,注入在我腳下濁流洶湧、咆哮的大渡河後,轉流進岷江,在山岬角沖激之後,到了全城取水的水西門外,江水變得清澈,流過唐朝依山所建高七十一米的大佛腳下,溫柔迴盪,從沒混濁的時候,天晴正午可以隱約看見江水中橫過一條清濁分明的分界。」


最後一課集(3) : 齊邦媛《一生中的一天》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33057175412336


一九八八年從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任內退休,受聘為台大榮譽教授

她為台灣文學所下的定義,明確簡易:「自從有記載以來,凡是在台灣寫的,寫台灣人和事的文學作品,甚至敘述台灣的神話的傳說,都是台灣文學。世代居住台灣之作家的當然是台灣文學;中國歷史大斷裂時,漂流來台灣的遺民和移民,思歸鄉愁之作也是台灣文學。」

《一生中的一天》寫她從台大外文系退休的最後一堂課,「下課鐘響時,我向這幾十張仰起的年輕的臉道別,祝福他們一生因讀書而快樂。」

好一句「因讀書而快樂」啊。連祝福語也不脫閱讀之美好。


對於我最有吸引力的是時間和文字。時間深邃難測,用有限的文字去描繪時間真貌,簡直是悲壯之舉。
 
為什麼說人生苦短?是因為看不夠這千變萬化的人生。
 
人的一生在回顧中很像個失物招領處,裝滿了雨傘、眼鏡、圍巾、手套、別人看不懂的書信,和找不到門的鑰匙。
 
憂傷人人難免,但哭泣卻有許多方式。明白此理,待人自然寬厚。
 
有一日陰雨,愁悶無以自解,在一條僻巷中看到一棵壯碩的麵包樹。它的巨葉在雨水沖洗下,是凝聚了充沛生命的濃烈。這樣的樹名,這樣的葉與果!人的困境又算得了什麼?
 
等待的意境實在豐富,尤其是在各種飛機場,坐看人潮,好似世界在你面前碎步走過。
 
我喜愛一切有彩色的東西,連紙張針線都不例外,每次看到天上的虹總覺得不虛此生。
 
文學怎麼教得?當你獨白式地「討論」一篇千古絕唱時,一間教室之內,有幾個二十歲的年輕人會像初讀荷馬史詩的濟慈,感到探險家找到新山峰的驚喜?當你隨著鐘聲走出教室,身後有腳步聲追來,一個恭謹卻憂愁的聲音問道:「這一篇考不考?」
 
「教」到所謂艱深的作品時,常希望自己能在時光的隧道中等二十年,待這些青年酸、甜、苦、辣嘗遍,再將今日課題檢出重讀,大約會有相見恨晚之歎。
 
每次讚揚讀書,總沒有機會說清楚讀前和讀後境界的不同:讀前三部曲是先定領域,再去翻書,最後才選定待讀的書。(我最喜歡先讀書序和目錄)翻書初期氣壯山河,翻久了好似吞象的老鼠,恨自己生命的限制;真正讀過的書引人沉思,幫我在現實生活中進可攻,退可守。
(摘自《一生中的一天》爾雅出版社)





 《一生中的一天》(臺北:爾雅出版社,2004)二〇〇四年爾雅初版,為齊邦媛先生懷人億事的散文集。二〇一七年新版,于初版基礎上增加作者初入桃園長庚 ...

《一生中的一天》(臺北:爾雅出版社,2004)二〇〇四年爾雅初版,為齊邦媛先生懷人億事的散文集。二〇一七年新版,於初版基礎上增加作者初入桃園長庚養生村五年的日記,書名也更改爲《一生中的一天-散文.日記合輯》(臺北:爾雅出版社,2017)。齊邦媛先生“出生於東北遼寧鐵嶺小西山,經歷家庭波折遷徙(其父齊世英於一九二五年參與郭松齡“兵諫” 行動,失敗後流亡),整個國家遭逢近代歷史災難的日本侵略戰爭,一路顛沛流離,最後落腳大海一隅的台灣。”逾八之齡,來到養生村被作者稱之爲“最後的書房”,日昇月落於此讀書、寫作。《巨流河》(天下文化,2009)一書即寫作於此。此“日記”與《洄瀾》(天下文化,2014)一起閲讀可更詳細瞭解《巨流河》寫作之經過。齊邦媛先生初來養生村時,面對司機“爲什麽不與自己兒子住一起”的疑惑,齊邦媛說“我今年八十歲,我還有自己的生活要過”。“日記”記錄了作者養生村獨身生活的日常,做一些不讓自己煩心的事,於此會友、讀書、寫作。讀此“日記”得已瞭解一位老人的生活,原來老年生活還可以這樣過。日記中也能感受到作者雖已八十幾歲的高齡,對於衰老則視爲自然之事,不多想悲愁。很多時候在與時間賽跑,因而也更加珍惜每一天的時光。書末附有“齊邦媛紀事”,可瞭解齊邦媛先生之個人經歷及所做之事、所出版之書。




****

https://hcpeople.blogspot.com/2018/08/bumbler.html

齊邦媛(1924—2024)與《巨流河》......、演講。筆會,董成瑜,廖玉惠,簡靜惠等人謝齊老師。植栽一座文化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