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Ito得獎. Architectural Iconoclast Wins the Pritzker Prize
7:18 下去排隊領滿福堡買薯餅 30分回在下面看自由時報.
午餐北京樓1200-1310 試吃
為了請客,我們夫婦到羅斯福路的”北京”試吃。奇怪的是我們附近住了十幾年都不曾想過試試。可見朋友有推進的力量。
----
台大的流蘇開花啦! 今天看到的是醉月湖旁的。傍晚從香香的地方望過去,圓滾滾的金黃亮麗的夕陽,旁邊是真理堂的血色十字架霓虹燈廣告。圓與十字都很美。
----
真有意思我幾年前還買過一本談這兩種藝術的書.
作者還談到更深入的心靈層面.....那天找到它再報告. 編織的興之所至的自由創作程度不知有多少 寫作的人或有兩種:
一種有MASTER PLAN 一種比較隨意/自由創作 前者如羅素 完稿幾乎可以一字不易 後者如我.....
---
故英國名漢學家葛瑞漢(A. C. Graham 1919-91)的「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Disputers of the Tao:
Philosophical Argument in Ancient China)(北京:中國社科,2003)。他是專家,所以對「家族相似」說得更清楚。
我喜歡葛瑞漢講二程子的一則故事
某次在災區重建 連日 一直考慮木材
所以見樹都不自覺計算之
他覺得這心態很糟糕
----
REF: 2012 10 27 東海大學14屆40年同學會
我最親的,當然是17屆同學(包括1971年進校的建築系)
,再來就是第15屆的學長寢室 (化工與工工) 。不過,第14屆的某些人印象很深刻。首先是工工系的田正富(Sam Tien)學長。他是1971年的勞作??? 會
(學生會?)的會長,這會是當年學生中最重要的社團。他在1971年的中秋夜起就以身教教我們如何愛護校園和拯救校園。原來當時校園開放,有千軍萬馬擁入校園賞月,隔天是整個校園綠地都鋪滿一層垃圾,雖然田學長等人在校門口猛發免費的塑膠帶。(我記得1972年的中秋後打工(撿垃圾) 賺數百元)
1979年我到竹北的飛利浦上班,田正富學長是同事。可惜1981年起我就與他失連,不過他是我永遠的服務模範。
簡介我們的讀書會
我們家的讀書會,可能十幾年了。2010年起錦坤兄美其名為『漢玉雅集』,當時因為學長許達然教授偶爾也參加,所以可能是巔峰時期。
當初辦讀書會的出發點是,想要幫忙/鼓勵我一些從事出版或翻譯或創作的朋友。
從事出版的當初以博華的『新經濟出版社』為主。我們的聚會有時很精彩,譬如說討論《給一個A》 (這本書還是佳美幼稚園老師的讀物)時 (約十幾年前)有錄影,而譯者麗美願意從加拿大與我們CONFERENCE CALL。櫻桃樹出版社的契可夫作品等等。
勉勵譯者的,以著名的職業翻譯者梁永安先生的一系列Peter
Gay 的作品。我們還頒個翻譯獎給梁先生。也包括張華兄兩本精彩的Alice 二部曲。張旺山教授2013.3剛出版的Max Weber 的方法論,我們二年前就聊過。
最重要的一部份是朋友或校友的著作。譬如羅時瑋老師的論漢寶德先生的著作,或是唐香燕女士談她家的兩隻家貓的書等等。我希望校友出更多的書。
Inside Mr. Ito’s building for Tod’s, the Italian shoe and handbag company, in Tokyo
The Toyo Ito Museum of Architecture in Imabari, Japan.
Mr. Ito’s stadium in Kaohsiung, Taiwan, built for the World Games in 20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