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We Are All Living in George Orwell’s World Now. 2025 0830 2007 周四 情 "現代悲劇" G Orwell 一本稱讚狄更斯是一位以道德為導向且「永遠站在弱者一邊」的作家。


Severino called the 2016 Obama Justice Department guidance that schools should treat transgender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gender identity” an Orwellian rewriting of the scientific fact of two sexes, now codified in Trump’s “restoring biological truth” executive order. Biden-era directives telling government employees to address co-workers with their preferred pronouns meant forcing “people to repeat a lie with their own lips,” he said. It reminded him of the end of “1984,” when the book’s protagonist, Winston Smith, beaten into submission, adopts the lies of the Party. Smith “began to write down the thoughts that came into his head,” Orwell wrote. “FREEDOM IS SLAVERY.” “TWO AND TWO MAKE FIVE.”

So it has come to this. All seem to agree we might be slouching toward “1984,” but not on who is most Orwellian. Orwell was indeed prophetic. Including, it seems, about his own legacy. He once wrote about another English writer whose politics have been wrestled over, Charles Dickens. In a 1939 essay, he lauded Dickens as a writer guided by morality and “always on the side of the underdog.” As if writing about the icon he would become, Orwell noted: “Dickens is one of those writers who are felt to be worth stealing. He has been stolen by Marxists, by Catholics and, above all, by Conservatives.”

This has long been Orwell’s posthumous fate. “He fills a hole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establish any kind of intellectual pedigree,” says John Rodden, a retired professor who has written extensively on Orwell. It is unlikely Orwell, as a writer of precision, would have approved of being slotted into every hole equally and simultaneously. But perhaps Orwell’s well-turned words have found their moment.

塞維裡諾稱,2016 年歐巴馬司法部指導意見規定學校應根據跨性別學生的「性別認同」對待他們,這是對兩性科學事實的奧威爾式改寫,現已被川普「恢復生物學真相」的行政命令所規範。他說,拜登時代的指令要求政府員工用他們喜歡的代名詞來稱呼同事,這意味著強迫「人們用自己的嘴唇重複謊言」。這讓他想起了《1984》的結尾,書中的主角溫斯頓史密斯被逼無奈,相信了黨的謊言。奧威爾寫道,史密斯「開始寫下他腦海中的想法」。 “自由就是奴役。” “二加二等於五。”

所以事情就變成這樣了。所有人似乎都同意我們可能正在走向《1984》,但對於誰最像奧威爾,人們的看法卻不一致。奧威爾確實有先見之明。似乎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遺產。他曾經寫過另一位政治立場備受爭議的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在 1939 年的一篇文章中,他稱讚狄更斯是一位以道德為導向且「永遠站在弱者一邊」的作家。奧威爾在談到狄更斯將成為怎樣的偶像時寫道:“狄更斯是那些被認為值得借鑒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馬克思主義者、天主教徒,尤其是保守黨人借鑒過。”

這早已是奧威爾死後的命運。曾廣泛撰寫有關奧威爾的文章的退休教授約翰·羅登 (John Rodden) 表示:「他為那些想要建立某種知識譜系的人填補了一個空白。」奧威爾,作為一個追求精準的作家,不太可能會同意被同時平等地插入每一個洞中。但或許奧威爾的這些精心之言已經找到了它的用武之地。




Credit...Photo illustration by Alex Merto



We Are All Living in George Orwell’s World Now

He is easy to quote, but what would the iconoclastic British socialist really have thought about politics today?


Credit...Photo illustration by Alex Merto
午 台大 兩周無牛奶 7-11麪包

1430 問津堂 買 "現代悲劇" G Orwell 一本
立讀何兆武 "上學記" 中何浩與他6月建中教書經驗--殺價時老闆娘說"不 這不是你們中國" 大殺風景
走時付完帳調頭就走
羅斯福騎樓平整大興土木 也許已一周多

明目 邱半小時後才拿一有鼓聲之西瓜 後來給他看伊甸之東--58萬字 王永年 steinback的題詞 一無所不包而未滿之盒子
楊碧穿川談他只選總統 薯酒之美
碰到賴館長 他近半月年改為每日來回10公里步行
回永和晚餐

讀戲作 三昧 甚好
日本1917年的插圖等也相當美
浮世澡堂



請問邱

戯作三昧・一塊の土 (文庫)
芥川 龍之介 ()
戯作三昧 不知是否為"全集"中的素描三幅
我找到了
第一冊

"傍晚若有時間 我可能到明目坐坐 吃西瓜聊天 暑安

many Americans out of the field

喪家之狗 喪家之犬

Making Digital Books Into Page Turners

Her water broke two hours into the journey.

戯作 松平 定信

Don't email me about Google's wheeze for targeted advertising

藥欄

conclave Bioneer

他们奋斗在遥远的东方??

美国黑人强烈反对马丁路德中国制造

double play and nemesis

wallow in rumors

憮然

swoon

三昧

一架737800的左主翼最外側襟翼部位螺帽少了墊圈

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 朱碧山款「張騫乘槎」銀槎 張謇弔孫中山的輓聯

 

王世貞在晚明文壇的名號和影響力,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文學或詩歌『復古』的掌門人」這塊招牌上。如果說,寫詩或作文,是當時讀書人闖蕩江湖的共同語言,那麼,王世貞和所謂「後七子」們高舉的「文必先秦兩漢」、「詩必漢魏盛唐」這面復古大旗,便決定了大家該怎麼說話的主流方式和格調。
王世貞認為,作詩的規矩、氣象,要以盛唐詩歌為標準。而在盛唐詩人當中,他又格外尊崇杜甫,用「神」與「聖」形容老杜的律詩境界。王世貞不僅學習、模擬杜詩,甚至直接「移植」杜甫的詩句在自己的作品中。例如他曾經指出杜甫開創的「拗體」(不遵守平仄規範)七言律詩,雖有新意,但終究是變格而非正體,「不宜多作,作則傷境」;然而,他卻把杜甫詩中「獨立縹緲之飛樓」這樣不諧平仄的句子,兩次嵌入自己的詩裡。我們也許可以大膽假設:如果把這些復古詩人的作品,拿來和盛唐詩歌進行字詞頻率和結構順序的比對,一定會出現更多有趣的「致敬」現象吧?
在明代詩壇尊杜、學杜的風潮下,以王氏兄弟的學識、名望、人脈和品味,書房裡放上一兩部厲害的杜甫詩集,隨時翻閱、信手批點,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因緣際會,王世懋得到了這部南宋寶慶元年(1225)廣東漕司刻印的《新刊校定集注杜詩》,匯集宋代學者對於杜詩的註解,編校嚴謹,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此書的製作十分講究,版面開闊,字大悅目,書法端整,刻工精湛,紙墨上乘,又屬初印,是一部宛如藝術品般的宋版古籍;只可惜流傳絕少,彷彿成為傳說中的書。乾隆皇帝曾經珍藏一部相同的版本,反覆盛讚為「尤物」;清代大藏書家、自號「書魔」的黃丕烈有幸收得55葉,便直呼其價值「自有連城」。而和黃丕烈所藏殘卷同屬一本的其他30卷,如今就藏在故宮,是1980年沈仲濤先生捐贈國家典藏的「研易樓」善本精品之一。
杜甫之於文學史、漕司杜詩之於宋版書、王世貞之於晚明文壇,都堪稱古今罕匹的第一名;千百年後,他們竟同時交會於「寫盡繁華」特展的展覽文物與展示空間裡。祝福所有走進故宮、親炙古物之美的觀眾朋友,無論是即將送別帥氣的猛虎,或者迎接可愛靈動的玉兔,嶄新的一年,都能成為擦亮自己招牌的第一名。
【一日一書 日日是好日】---王世貞
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平裝)
NP101786 定價NT$1,100-------優惠價990,會員價880。【運費+60元】
特展圖錄,林麗江、何炎泉 編/國立故宮博物院/2022年10月5日/21x30cm/303頁/繁體中文&英文Cap./展品件133組、彩色圖版470幅/ISBN 9789575628581/重量1070g
展覽日期:2022年10月5日~2023年3月21日
特展網羅133件組展品,通過展現晚明文人王世貞之生涯與志業,窺探明代晚期的文化盛況,認識當時充滿創意與多元競爭的文化,並借由王世貞的史家之眼,透視繁華下的文化底蘊。
明代重要的史家與文學家王世貞,著作等身。熱愛藝文活動,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文化領域。更特別的是,他觀察並記錄下16世紀的大明繁華。本展覽將透過展現王世貞精彩的一生與他的志業,一窺晚明的文化盛況,認識當時充滿創意與多元競爭的文化生活。以及透過王世貞的史家之眼,透視繁華下的文化底蘊。
少年得志的王世貞(1526~1590),22歲便考上進士,但卻在34歲時遭遇巨變。父親王忬(1507~1560)慘遭陷害後,他淡出政治圈,之後多數時間留在家鄉,從事著述、遊歷、交友、賞鑑等活動。他擁有不少收藏,對造園、書畫、古籍、陶瓷、緙繡到珍玩等,都有深入涉獵。
主導文壇20年的王世貞,特別推崇晉唐法書、宋畫、宋瓷,並主張以圖證史。他提出「畫史五變」的概念,清楚點出風格的時代變化。對於當代的藝術、工藝創作,王世貞也多有評論。他於書法特別推舉「吳中三家」、辨析緙絲作偽現象、評論當時明官窯盛行是一種錯誤,都顯示出他具有敏銳的眼光與不趨流俗的見解。
在當時的區域競爭中,他帶領蘇州,與徽州、松江等新興勢力,進行精彩多樣的文化角力。豐富文采加上具有史觀縱深的評論,使王世貞受到眾人推崇,成為文化品味認證的權威。再透過創製園林、鼓吹宗教信仰、發掘被忽視的紀實山水、倡導新風尚的紀遊圖繪等,更帶起一片流行新風潮。
他認為「天地間無非史而已」,因此專注於蒐集、整理史料,具批判性又豐富的著述成為後世撰修《明史》的基礎材料,也藉由他的史家之筆,擬盡世間繁華,並藉此報得父仇。透過全面觀察與深入評論各種藝文發展,他為後世紀錄了大明盛極一時的文化盛況;而獨具的史家之眼,更進一步剖析出繁華之下的歷史文化脈絡。
近年來學術界有關王世貞的研究相當熱門,本院豐富的典藏恰可展現王世貞的一生志業,展現他如何以自身天賦與文化資本優勢,以史家的宏觀視野留下許多影響後世的言論,積極主導各式藝文活動,從而塑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圖景。
1、楔子:收藏與家難
民間盛傳嚴嵩(1480~1567)為強奪王家所藏的〈清明上河圖〉不成,而趁機報復,世貞之父王忬更因此遭陷而死。為了復仇,據說王世貞創寫出膾炙人口的《金瓶梅》。嚴王兩家恩怨複雜離奇,故事真假難辨。然而,嚴嵩失勢後的抄家清單《天水冰山錄》與《鈐山堂書畫記》,確實顯現其驚人豪奢的財富。無論是嚴嵩父子的收藏,或是《金瓶梅》書中的世界,都充斥著晚明物質生活的繁華與講究。出身官宦世家的王世貞,也是從小就熟悉書畫品鑑,過著品味不凡的生活。政治勢力的對抗與豪奢品味的競逐,化為收藏的聚散,為晚明的繁華揭開序幕。
※宋 張擇端 清明易簡圖
畫幅上有王世貞、嚴世蕃(1513~1565)的假印,推測是明後期作偽者,附會王世貞父親王忬(1507~1560)以複製的〈清明上河圖〉搪塞嚴嵩(1480~1567)父子,後來惹禍致死的故事,所刻意製作的本子,藉以抬高畫價與可信度。
卷末有「翰林畫史臣張擇端進呈」款,許多招牌如「孫好手饅頭」、「潘家黃耆圓」等,都與《東京夢華錄》所記相同。人物面容姿態,描繪得相當仔細,活動熱鬧豐富,為仿本中的佳作。
※唐 懷素 自敘帖
國寶
懷素(約活動於8世紀後半),本姓錢,字藏真。生於湖南,後赴長安,草書受顏真卿(709~785)等名流賞識贈文,大曆十二年(777)摘錄寫成此卷。細筆勁毫寫狂草大字,全作奇蹤變化,神采動蕩而不失法度,實為草書藝術的極致表現。
拖尾文徵明(1470~1559)跋云,本卷為北宋蘇舜欽(1008~1048)藏本。明中晚期在蘇州流傳,也曾為陷害王世貞之父的嚴嵩(1480~1567)一度持有,足見當時嚴嵩收藏精彩之一端。
※宋 徽宗 詩帖
國寶
宋徽宗(1082~1135),姓趙名佶,神宗(1048~1085)第十一子,哲宗(1077~1100)之弟。喜好藝術,書畫無不精工。行草正書筆勢勁逸,近法黃庭堅(1045~1105),遠宗薛稷(649~713),俊挺瘦勁,別成一體,稱「瘦金書」。
本卷見於抄沒嚴嵩(1480~1567)私產的《鈐山堂書畫記》著錄,且卷首仍留明代清點籍沒品的「南昌縣印」半印,足證曾為嚴氏收藏。是宋徽宗存世書蹟中字體最大的作品,行筆較小字更為挺拔剛強。
※明 蘭陵笑笑生 金瓶梅詞話
明萬曆四十五年刊本
金瓶梅中所標示的作者為蘭陵笑笑生,長久以來,笑笑生的真實身份一直是未解之迷。不過,這本奇情之書於晚明問世之後,許多人堅信故事出自王世貞之手。推測的基礎來自於王世貞對嚴嵩(1480~1567)一家的怨恨,認為王世貞經由小說的撰寫,以達到嘲諷及批判嚴氏家族的目的。當中,經由描述西門慶與蔡太師所形成的腐敗官僚,暗指嚴嵩一家違背禮法的政治作為,而「西門」慶這個名字與嚴世蕃(1513~1565)「東樓」齋號恰好相互呼應,更加深了如此的聯想。
2、全人養成與權威建立
天生異稟,過目不忘的王世貞自小飽覽群書,擁有豐富文化資本,突出於眾人之上。家難之後,專心於文藝活動上,建「離薋園」以避世。後來又找到幽僻之地,開造「弇山園」,並且開放給知交好友參訪,園林成為社交生活的重要舞台。過人的充沛體力,更讓他可以縱橫於各式雅集聚會中。王世貞早年對抗嚴嵩、張居正(1525~1582)當權者,有著行俠仗義的形象;不斷地文會與結社,朋友滿天下;再運用他的博學與批判能力,創建出一套文藝點評機制,這些都使他逐漸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很快地,王世貞的影響力便擴及全國,在李攀龍(1514~1570)過世後,領導文壇長達20年以上,成為16世紀下半文化界的領袖人物。
※清 顧沅輯 吳郡名賢圖傳贊
清道光九年顧沅刊本
蘇州藝文薈萃、名人輩出,歷代編製的鄉賢畫傳大多早佚,或殘缺不全。藏書家顧沅(1799~1851)蒐羅古今名賢圖像 570人,先是在道光年間重修滄浪亭之後,由匠師刻石,嵌入亭旁新建的名賢祠牆壁;後來才又附入小傳、贊辭,雕版印行。王世貞、王世懋兄弟繪像皆出自孔繼堯手筆,衣冠配飾經過審慎考證,不妄加臆測虛造,人物面容多帶笑意,和藹可親。贊辭稱世貞「精於吏事」,世懋「嚴正守禮」,兄弟二人「終雪父冤」,可謂公允而確當的歷史評價。
※明 王世貞 山園雜著
明萬曆間刊本
國家圖書館藏
王世貞不僅縱橫文壇,亦深諳園林修築與品評,引領江南築園風氣之先,所修建之「弇山園」更名滿天下。王氏喜遊覽各地名園,有多篇園記傳世,他認為實體園林終究會消滅,唯有訴諸文字方能「以永人目」。
本書分上下二卷,收錄題詠自家園林的詩文,書前以四幅版畫呈現部分園區景觀。自序提及編著此書「以代余答」,由王世貞撰寫八篇園記分區介紹園景,且透過圖像呈現遊園路線,回應到訪客人的常見疑問,是一部山園主人現身說法的林園導覽書。
※明 王世貞銘涵星硯
硯作長方抄手式,硯底挖空成斜面,可將手伸入托起,是宋代特有的硯式。硯臺的墨池畔有一短柱突起,柱心為石眼,呈青綠略帶黃色,一般喻為「星」。石眼是成岩過程中鐵質成份不斷聚集形成的結核體。宋人十分重視石眼,將黑色墨池中的石眼想像成夜空中的星或月,賦予文雅的藝術內涵。硯壁刻王世貞草書題詞:「玉為質,溫潤而栗;金為聲,和之則鳴。世貞。」此明仿宋硯充分反映王世貞等明人對於宋代文化的仰慕之情。
※明 王世貞 五言草書
王世貞的扇面書作傳世少見,此為其一。書〈秋日離薋園即事作〉自作五言古詩一首,收錄於《弇州山人四部稿》中。「離薋園」為王氏所建私家園林之一,位處太倉(今蘇州市),築成於嘉靖四十二年(1563)。
王氏書法以行草見長,且直抵魏晉堂奧,朱謀垔(1584~ 1628)稱其「筆法古雅」。全篇用筆靈動,墨色層次豐富。「遙」字偏旁部首「⻍」之結體與章草有關,反映書學之來歷與涵養。
※明 周天球 墨蘭
這件手卷是蘇州畫家周天球(1514~1595)1580 年為徽州儒商方用彬(1542~1608)「元素」所作。畫卷分十段畫各式蘭草,空白處眾人題跋,多達六十餘則,包括蘇州、徽州、江西、廣東各地文人、名妓、僧人。由這些題跋可見當時江南縱橫交錯的人際網絡,其中不乏王世貞的友人。
王世貞頗欣賞周天球的書法。此年,他應王世貞之請再度抄錄《道德經》,以交換王世貞之後為他立傳。
※明 王世懋 行草書七言律詩
王世懋(1536~1588),字敬美,號麟洲,王世貞弟。嘉靖三十八年(1559)進士,官至南京太常少卿,著有《王奉常集》、《藝圃擷餘》等。善書法,兄力推引之,曰:「吾王氏墨池一派,為烏衣馬糞奪盡,今遂奄然。庶幾可望者,吾季耳。」顯見對胞弟之期許。
本幅書〈焦山訪汪伯玉司馬時方率子弟設大齋〉七言律詩一首,草法嫻熟,意氣昂揚。汪伯玉即汪道昆(1525~1593),後五子之一。隆慶六年(1572)擢兵部右侍郎,故稱司馬。由此得見二人交遊,亦可推測是三十七歲之後所作。
※元 張雨 題倪瓚像
國寶
這件描繪元末高士倪瓚(1301~1374)的名作,卷末有王世貞於 1565年的觀跋。由相鄰的同時期題跋可知,這件名蹟當時為蘇州著名文人張鳳翼(1527~1613)收藏。1560 年王世貞父親去世後,王氏兄弟回到蘇州守喪。直到 1564 年服滿後,才較積極參與蘇州文人的集會,結交各方友人。此卷卷末觀跋即為一例,也可見當時蘇州相互借觀藏品的風雅賞鑑活動。
3、收藏與典籍孕育出全方位的藝文史觀
王世貞長年收集書畫,更喜歡對收藏進行深入的研究。被歸為明代「後七子」之一,他在文學創作上力主復古,收藏上似乎也有類似傾向。奠基於所見的文物,參閱歷代典籍,加上綜觀全局的能力,孕育出他與時人不同的藝文史觀。他在書法上推崇魏晉的古雅,與當時文人喜愛宋代書法不同。對於當代書壇,他提出「吳中三家」的說法,至今仍是書史主流。繪畫上他則認為應該重視宋畫,力排當時以元代文人畫為主流的看法,還提出「畫史五變」的主張,將繪畫風格演變置入歷史框架中,見解獨到,至今仍有其影響。對於工藝作品,他也有不俗的見解,認為當重視宋瓷,而非藝術市場上盛行的宣德、或永樂、成化的明代官窯。他更指出當時偽作宋代緙絲的狀況,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新材料與新視野。透過廣泛全面性的紀錄,王世貞重現了晚明藝術市場的繁榮,當時藝壇發展的盛況,且以史家縱橫古今的觀點,加以深度的評論,影響深遠。
※明 王世貞 弇州山人四部稿
明萬曆五年王氏世經堂刊本
《弇州山人四部稿》是王世貞早期著作的整理集結,分賦、詩、文、說四部共180卷。其「說部」收錄《藝苑卮言》、《宛委餘編》等七種著作,展示王世貞有關文學思想理論的一家之言,以及遍考古代名物故實的淵博學識,形成全方位的藝術文化視野;而將「說」與賦、詩、文獨立並列,亦屬文集編纂史上的創舉。《四庫全書總目》評論王世貞「才學富贍,規模終大」,且「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過於世貞者」,精準道出其雄厚的著述能量與影響力。
※宋 無款 松陰庭院
冊頁
作品採俯瞰角度描繪庭院一角,主建築懸山式屋頂,當心間為廳堂,一婦人晝寢將醒,檐廊侍女或捧水、或提布囊尾隨。庭園的須彌座式花臺上疊石高聳,一旁花葉繁茂,繪法極工細,為南宋小幅精品。
畫面右側存「貞」「元」連珠印半印,為王世貞藏品。王世貞深具史家涵養,從事書畫鑒藏也關注畫史發展,他認為不同時期的畫史皆具特色,因此南宋作品也別具時代意義。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國寶
王世貞提倡對宋畫的重視,因此在品賞時,也常將畫作與五代、北宋大家作品相比擬,以示稱賞。〈重江疊嶂〉即為一例。題跋中將此畫與五代的荊浩(約 850~911)、北宋的李成(916 967)和郭熙(約 1023~1087 後)相提並論,足見其推崇之意。這件名蹟幅首鈐「貞元」連珠印,幅末鈐「乾坤清賞」等印,並賦寫長文為跋,是王世貞鑑賞自己收藏書畫的標準樣式。
※唐人 明皇幸蜀圖
國寶
圖繪唐玄宗(712~756在位)避安史之亂逃往四川的故事,花木繽紛的崇山峻嶺,襯映出絡繹於蜀道的隊伍。紅衣棕馬正要過橋者,便是唐玄宗。此畫有不少摹本存世,本幅應是宋摹。畫上有項篤壽印,顯示曾入項家收藏,與項家交好的仇英(約1494~1552)就有摹本傳世。全幅青綠重彩敷色濃豔,山石造型古拙奇矯,是唐代李思訓(約653~718)、李昭道(675~758)風格的代表,也是明人認知中典型的唐代山水。王世貞所看過的海天落照圖,即為此類風格的擬古之作,大小李將軍的山水是畫史五變中的第一變。
※五代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圖
國寶
本幅因有明顯的巨然山水風格,雖未具名,仍被視為巨然作品。巨然(活動於 10 世紀後半),鍾陵(今南京)人。南唐滅亡,隨李後主降宋至汴京。善畫山水,是董源(?~962)的學生,畫史並稱董巨。描繪山巒的長線條「披麻皴」與山頂的叢石「礬頭」,為董巨山水特徵。然而董源多作江南圓緩連綿山丘,巨然則有以披麻皴繪製高聳山岳之作。王世貞指稱「荊、關、董、巨又一變也」是山水畫變化的第二波,董巨為其中的江南風格,與荊關的北方風格恰成對照。
※宋 范寬 臨流獨坐圖
國寶
主山堂堂的雄偉構圖,雖無畫家款印,清代時歸於范寬(約950~1031 間)名下。本幅確有近范寬風格之處,如山頭密林、樹木造型,與山石輪廓方折且使用側筆皴擦,都可在〈谿山行旅〉圖中見到。然而全幅不見雨點皴,主山氣勢稍弱,霧氣瀰漫其間,文士獨坐水旁,又與范寬風格不類。本畫曾為蘇州王獻臣(1493 年進士)所藏,應為時人理解宋代巨幅作品的依據。王世貞也曾提到山水畫到李成(916~967)、范寬又有了新的變化,是北宋繼唐、五代之後,山水的新發展。
※宋 夏圭 觀瀑圖
冊頁
國寶
扇面右方兩株巨松聳立,夾峙水亭,中有童僕一名,雅士二人,一人倚坐,一人舉手指向右前方,只見山間一灣瀑布,緩流成溪又過水亭之下,流入前景湖中。近景雜樹已帶紅葉,當是初秋時節。遠山水渚一片煙雨迷茫,岸邊小舟輕繫,整體氣氛悠遠而自在。南宋畫家常作邊角式構圖,更擅長描繪特定季節與天候變化下的自然景致。瀑布右側畫緣則有「夏珪」題款。一如王世貞所言,山水至南宋劉松年(1124~1182)、李唐(約 1070~1150)、馬遠(活動於 1190~1224)、夏圭(活動於 1180~1230 前後)又有新變也。
※元 王蒙 具區林屋
國寶
「具區」是太湖古名,「林屋」則是太湖中洞庭西山下的林屋洞。層疊山石以牛毛皴乾擦,呈現湖石特殊質感。樹木則以赭石、藤黃、朱砂點染,秋意繽紛。粼粼水波,充塞幅間。繁密構圖上屋舍錯落,文人快意生活其中。王蒙(1308~1385),字叔明,號黃鶴山樵,是趙孟頫(1254~1322)外孫。王世貞心中的元四家是趙孟頫(1254~1322)、吳 鎮(1280~1354)、黃公望(1269~ 1354)與王蒙(1308~1385)。他認為倪瓚是逸品,不應列入尋常的品類。他指出王蒙畫風濃鬱深至,而中國山水畫到了黃公望和王蒙時又一變,並影響了明代吳地繪畫。
※唐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卷
在書法史上,王羲之(303~361)書〈蘭亭序〉一直有如夢幻般存在。據說初唐書法家褚遂良(596~658)曾臨摹其真跡,傳世甚多版本。本幅為黃絹材質,內文「領」字從「嶺」,反映褚臨本的重要特徵。王世貞購得此卷,據卷後米芾(1052~1108)所題,再作前後二通長跋,詳述本幅流傳過程,辯證為禇臨真跡,並盛讚書法。後來傳至日本再入藏「蘭千山舘」,今寄存本院。
※宋 黃庭堅 花氣薰人帖
冊頁
國寶
黃庭堅(1045~1105),北宋四家之一。本幅約書於 1100 年,內容是1087 年左右答贈王詵(1048~1104後)的七絕一首。詩中說自己已過中年,難有心情作詩,實則過謙。全作用筆蒼勁、沉著,墨色由潤而枯,章法由緊漸鬆,當是信手拈來,一氣呵成。王世貞曾稱讚黃氏書法「橫逸踈蕩」、「饒有姿態」,並說本幅「翩翩老致而結構森然」,誠不誣也。
※唐 杜甫;宋 郭知達集注 新刊校定集注杜詩
宋寶慶元年廣東漕司刊本
明代前、後七子高舉「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文學復古旗幟,極力推尊杜甫其人其詩,地位更在李白之上。王世貞認為杜甫七言律詩的成就最高,臻至「聖」境;而〈秋興八首〉其一,更是整個唐代七律的壓卷之作,也因此成為晚明書家最熱衷書寫的杜詩名篇。王世懋舊藏宋廣東漕司刻本《新刊校定集注杜詩》,是現存較早也相對完整的宋代杜詩集注本。漕司本開版宏爽、字畫端勁、刻印俱精,宋人書目便已譽稱「最為善本」,可謂集所有宋槧佳處於一身。
※明 杜堇 玩古圖
國寶
畫面描繪濱水園林中的文士鑑賞活動。園內陳設精雅,長桌滿佈鐘鼎爐碗等各式器用,主人坐賞古物珍玩,另一人則神情專注地審視器物,旁亦備有琴棋書畫等遊藝雅事。王世貞曾讚譽杜堇(約活動於 1465~ 1505)筆下的人物樓閣「嚴雅深有古意」,本幅即承襲南宋院畫精謹雅緻之畫風。
畫家題識說明玩古應求博古知今,藉由考辨古物理解禮樂制度,以作為立身處事之本。作品反映明代文人好古、善鑑藏的文化氛圍。
※北宋 汝窯 青瓷水仙盆
國寶
水仙盆器身橢圓,口沿外侈,上鑲銅釦,底部平坦,在窄邊稜下有四足。水仙盆的釉色青中帶藍,器身轉折釉薄處可見淡淡粉紅光。器表滿布開片,器外底有汝窯瓷器特有的芝麻形支釘痕六枚。王世貞在他論及一代風氣之升降、變革的著作《觚不觚錄》中曾提到:「窯器當重哥汝」,清楚表明其對宋代汝窯瓷器的高度肯定,這種價值觀也與他書中所提的「畫當重宋」相當一致。
※明 永樂 甜白雲龍紋高足碗
高足碗的口部外侈、深壁、高圈足。胎質細膩,碗壁細薄,全器施潔白溫潤的白釉。器身內壁錐拱雲龍紋,碗心有「永樂年製」雙行四字篆書款。王世貞之弟王世懋在《窺天外乘》中說:「……我朝則專設於浮梁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騌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特別標舉出永樂時期內府燒造的甜白瓷器,一直到十六世紀仍受珍重的情形。
※明 宣德 青花仕女圖碗
仕女圖碗以青花為飾,器外壁在遠山近水、樹木雲彩之間,畫有二位麗人。其中一人於閣中吹簫,另一位凌空跨鳳而來。外底帶「大明宣德年製」楷書雙圈款。仕女圖是宣德時期青花瓷器上首創且極具代表性的紋飾,除了如本件的吹簫引鳳,還有乘鶴、拜月、水榭納涼、秋夕詩意、海棠詩意等。王世貞在《觚不觚錄》中寫道:「……十五年來忽重宣德,以至永樂成化,價亦驟增十倍。」可以看到宣德時期瓷器在當時躍升為賞鑑主流,並反映市場價格的情形。
※明 成化 鬥彩人物圖杯
這件杯斂口,深壁,淺圈足。器外壁以水域、樹林區隔成二方空間。其一畫綠袍高士與攜琴紅服童子,立於林間松下;另一則繪有紅袍男子坐於岸上,與捧書綠服童子同觀水中禽鳥。器外底並有「大明成化年製」青花楷書雙方框款。王世懋在《窺天外乘》中提到成化時期作品時,特別指出「所燒尚五色炫爛」,可見豐富多彩的作品,是十六世紀文人賞鑑成化器時的首要對象。而成化時期作品也在此時,逐漸與宣德器比肩,受到更多的追捧和讚賞。
※宋人 緙絲僊山樓閣
冊頁
緙絲除了可以欣賞,也用作書畫包首,一來保護書畫,二來有助於識別卷內作品種類。王世貞見過一幅緙絲〈僊山樓閣〉,製作精工但不太得畫趣,是宋代裝經函舊物。這件展品緙織樓閣人物,構圖中軸對稱,織造特點鮮明,與趨同繪畫的緙絲確實風格有別。王世貞還提到,當時用新緙絲充當古董,以謀高價,但不難分辨。本院藏有另一緙絲,構圖為此作半幅,上方添加偽題,署名元代虞集(1272~1348)。看來,王世貞時代前後,這類「仙山樓閣」緙絲頗受歡迎,多所製作。
※宋 朱克柔 鶺鴒紅蓼
冊頁
重要古物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提到,晚明以新製緙絲充作舊古董,藉此索取高價。除了強調與古代繪畫大師的關聯,以提高緙絲書畫身價外,明代還塑造出一股追捧宋代緙絲名家的風潮。如今所知宋代緙絲織手以朱克柔最負盛名,卻也面目最複雜。此作是鏤繪集錦冊第六頁。全冊十一幅緙絲,大小不等,集錦而成。其中,帶「朱克柔印」織印的就有四幅,面貌各不相同。本頁畫幅上有張鏐印記,張氏為清初揚州裝裱名手兼古董商,或許此冊曾由張鏐彙集裝裱或經手。
※明 文徵明 自書紀行詩
文徵明(1470~1559),蘇州人。名壁,字徵明。詩文書畫俱工,亦精鑑藏,蘇州文壇領袖,被王世貞譽為當代三位最好的書法家之一。
此詩為其入都途中所作,過 15 年後書此。用筆遒勁俐落,一絲不苟,講究筆鋒變化,結體緊結,筆意連綿不斷,顧盼多姿。由於追隨門生眾多,文徵明的行草也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時代風格。
※明 祝允明 書陶淵明閑情賦
冊頁
王世貞認為明代書壇中,最傑出的就是祝允明(1461~ 1527)、文徵明(1470~1559)與王寵(1494~1533),而提出吳中三家的觀點,至今仍是書史上的主流說法。
此冊用筆俐落精緻,線條潤澤凝練,圓厚中帶著清雅氣質,單字富變化巧思。撇、捺、橫與豎,往往縱橫伸展,起著統整的效果。此冊風格獨特,表現出不羈的個性,代表他在小楷上融會貫通的非凡成就。
※明 王寵 千文
王寵(1494~1533),字履吉,蘇州人。去世時僅四十歲,被王世貞譽為當代三位最好的書法家之一。
書風源於王羲之(303~361)、虞世南(558~638),不過當代祝允明(1461~1527)、蔡羽(?~1541)對他影響更大。此草書布局疏朗,以拙取巧,帶有樸質天真的風骨。乍看雖然平淡,然結字、筆畫卻相當富有變化,自有疏秀出塵與瀟灑超逸的特質。
4、階級與區域多重競爭的盛況
在文徵明(1470~1559)過世後,王世貞成為蘇州地區賞鑒的領導者。當時晚明各地也有不少的鑑藏家,如嘉興項元汴(1525~1590)、新安汪道昆(1525~1593)、詹景鳳(1528~1602)、松江莫是龍(1537~1587)等人,這些人有的是大財主,有的是當地的仕紳或布衣,來自不同的階級與區域,深具財力與鑑賞實力,在在挑戰著蘇州藝文鑑賞的權威性。這個單元要特別呈現當時藏家遍布江南,收藏眾多的盛況,也見證王世貞與他們之間的競合。清初曾有記載,王世貞帶著眾多蘇州藝文人士訪遊徽州,並且與當地才俊舉行了多回合的才藝競賽。無論這樣的盛大文會是否真的舉行過,傳聞本身卻清楚描述出蘇州文人與徽州商人的競合關係。傳聞的最後,徽州才俊因為得到王世貞的認可,而似乎獲得了勝利。然而這個結果,更顯現王世貞作為藝文領袖,以及當時才藝高低品階的論斷者的權威性。
※西漢 項元汴銘玉蟬
漢代玉蟬,原是喪葬禮儀中放置於大貴族口中的用玉,藉以祈求羽化重生之意,後世改變用途加上可繫帶的穿孔。正面及背面陰刻篆字:「金章宗御題晉右軍將軍王羲之瞻近龍保帖真蹟,明墨林山人項元汴祕賞。」院藏三希堂法帖內的晉王羲之(303~361)〈瞻近帖龍保帖〉有歐陽玄至正丁酉(1357)年題跋,提到該帖瘦金體的籤貼為金章宗(1189~1208)倣宣和書法。項元汴(1525~1590)為嘉興人,是明末收藏名家,該帖亦有項氏收藏印記,因此可見玉蟬所記實與明代法帖收藏相關聯。
※明 歙硯附周柱款百寶嵌硯盒
圓硯,外環硯池,仿辟雍硯硯式。安徽歙石,材質細膩而發墨,是晚明仿古硯。硯附木盒,以螺鈿及染色的漆、木、骨、角片嵌飾成五彩分明的花鳥圖,梅幹頭棲著喜鵲,樹下有椿花相映。盒底嵌銀絲成「吳門周柱」四篆字方印。晚明流行以諸色寶石、珊瑚、牙角、螺蚌、漆木,雜錯鑲嵌圖畫者,稱為「百寶嵌」。嘉、萬时期最擅此技的名匠為周姓,王世貞《觚不觚錄》列舉名匠時,即稱周治。而張岱《陶庵夢憶》書之為周柱,贊其為「吳中絕技」。
※晉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國寶
根據題跋,盧姓畫商將此帖賣給王穉登(1535~1614),後來成為劉承禧(?~1662)收藏。王忬死後,在徐階(1503~ 1583)與劉澯(1504~1563)、劉守有父子相助下,恢復官銜。王、劉二家交情非同一般,劉承禧又是《金瓶梅》的首刻出版者,更顯二人關係之特殊。〈快雪時晴帖〉原為王羲之(303~361)的尺牘,由於真蹟不傳,此唐摹本遂成珍貴法帖,也是是乾隆皇帝(1711~1799)珍藏的三希之一,兼具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
※五代南唐 董源 龍宿郊民圖
國寶
董源(?~ 約 962),擅畫江南山水,對後世的文人畫影響極為深遠。畫作採鳥瞰角度,以披麻皴和點苔法畫出層疊山巒,樹叢繁茂,呈現蓬勃生機。
董其昌(1555~1636)審定為「董北苑龍宿郊民圖。真蹟。」由跋文可知,萬曆丁酉(1597)董氏得此畫於潘光錄,他是潘允端(1526~1601)三子潘雲夔,亦是松江書畫鑑賞家莫是龍(1537~1587)的女婿。莫是龍除收藏宋元名家外,更是南北宗山水之論的開創者。此作應為莫是龍收藏遺物,亦可知松江派對董源的推崇與重視。
※元 趙孟頫 鵲華秋色
國寶
王世貞和項元汴(1525~1590)兩人都精通書畫鑑賞,且互相不服。沈德符(1578~ 1642)《萬曆野獲編》中稱王為「大賞鑒」。王世貞認為項元汴(1525~1590)眼力低下,僅能以重資強取豪奪法書名畫。項元汴則與詹景鳳(1528~1602)說,王世貞兄弟是瞎漢,唯獨作古久矣的文徵明(1470~1559)具有雙眼,如今只有自己和詹才是鑒藏巨眼。
此作是趙孟頫(1254~1322)1295 年為周密(1232~1298)所繪,首段華不注山,末段鵲山,中段大片水澤在前,連成一片開闊平遠的視野,其間點綴茅舍、漁人,營造出恬淡平靜的氣氛。
※明 仇英 倣小李將軍海天霞照圖
重青綠設色山水於夕陽餘暉中閃閃發光,猶如仙境。卷後有吳寬(1435~1504)、文徵明(1470~1559)跋,稱此為項元汴(1525~1590)託仇英(約1494~1552)摹李昭道(675~758)之作。吳寬卒時,仇英至多十餘歲,項元汴尚未出生,此幅題跋與畫均偽。據王世貞記載,嚴世蕃(1513~1565)曾透過某太守自吳城湯氏手中掠奪一卷李昭道〈海天落照圖〉。而湯氏曾讓仇英摹過一本,後來賣給了王世貞。當時有眾多此類青綠山水偽作流傳於世,本幅題名雖為海天霞照,或可藉以想像王世貞所收類似之作。
5、創領風潮定義繁華
身為當時藝文界的領袖,王世貞帶動不少新興風潮,更定義出當代的繁華。他熱愛園林,生平將不少的資產投注在園林的建造上,為園林寫有品賞紀遊文字再加上園林圖繪,對園林畫的製作有更加推波助瀾的作用。伴隨著旅遊風潮,他首創帶著畫家旅行,製作出風格與意義迥異於前的紀遊圖冊,這是贊助者具體影響藝文創作的實例,更成為清代類似圖繪的先例。談到當今無人不曉的《本草綱目》,也是在獲得他的認可,並為之寫序推薦之下才順利出版。王錫爵女兒曇陽子,因為王世貞的強力推薦,她的信仰很快就盛行起來。後人所作掛於他名下的〈西王母傳〉讓西王母的圖像流傳更廣。這個單元,透過王世貞所帶起的風潮,清楚反映出他「聲華意氣籠蓋海內」的盛況,以及繁華由他定義的意氣風發。
※明 錢穀 紀行圖
冊頁
此套冊頁原由王世貞所訂製,欲記錄 1574 年進京舟行旅程所見。然而錢穀(1508~1578)似乎不願遠行,只繪製了從王世貞的小祗園到揚州之水路景致。圖冊共有 32 開,與院藏《錢穀張復合畫水程圖冊》的上冊幾乎一樣,筆調卻更加清麗雅致,或許是錢穀又另外重製的複本。錢穀,字叔寶,江蘇吳縣人。少孤貧失學,後遊於文徵明門下。擅長山水、蘭竹,晚年常為王世貞作畫。王世貞也曾為錢穀、陸治(1496~1576)等吳門畫家作傳,對他們禮遇有加。
※明 錢穀、張復 合畫水程圖
冊頁
此套圖冊分為上中下三冊,共有圖 84 開,以及後副葉題跋兩開。由王世貞委託錢穀(1508~1578)、張復(1546~ 1631)繪製。據題跋得知,這是王世貞於萬曆二年(1574)從家鄉經大運河進京的圖像紀錄。前 32 開由錢穀繪製小祗園到揚州路途;後面 52 開則是張復伴隨王世貞北上於途中所繪,後再交由老師錢穀加以潤色而成。圖冊內容與傳統勝景圖不同,除了沿岸景致,還有原先不曾入畫的行政機關與河道設施,是王世貞指導下的紀實圖像,更照見王世貞以圖保留歷史的企圖。
※明 剔紅八仙慶壽人物筆筒
圓柱形筆筒,髹漆厚重,漆色深紅潤澤,錦地之上復刻叢樹、雲朵及,人物,雕刻層次多,用刀直陡,具有嘉萬朝雕漆的特色。筆筒中景為成列八仙,以張果老為首,手捧壽桃,獻給上方的西王母。八仙是晚明流行的吉祥題材,八仙慶壽更是宋元以來戲曲中不可少的主題,只是八仙和西王母同時出現的畫面中並不多見。這裏的西王母盤坐於鳳鳥之上,手持如意,前有侍童,後有侍女,自天而降,和八仙相迎,歡慶而熱鬧,是文人文化與大眾文化相互融合的作品。
※明 顧繡八仙慶壽掛屏(十一) 西池王母
軸(屏)
本幅為八仙慶壽掛屏十二軸之一,素綾地彩繡西池王母。全系列除八仙外,另含西池王母、南極仙翁、和合二仙,每幅繡一仙人。
託名王世貞所撰的《有像列仙全傳》中,就有刊有西王母圖像。此作王母脫離人獸結合形象,而是雍容清雅的女神樣貌。王母乘鳳凰從天而降,侍女在側,祥雲環繞,衣帶翻飛。全作繡製細膩講究,鳳尾先染再繡,繡繪結合,效果新穎;擻和針、接針、網紋繡等針法變換巧妙,設色幽雅,配色多端,呈現明代晚期以降盛行的王母意象。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
明崇禎十三年錢蔚起刊本
《本草綱目》為明代藥學家李時珍在歷代本草學的基礎上,配合親身考察所完成的藥物學巨著。成書之初,李時珍曾央求當時的文壇領袖⸺王世貞為此書作序;然而,卻被王世貞看出了書稿的不足,故將此書帶回修改。十年之後,李時珍帶著精心修訂的《本草綱目》再次拜訪王世貞。王世貞對此極為滿意,欣然作序。有了王世貞作序推薦,南京書商爭相刊刻有王世貞序的《本草綱目》。最後由南京藏書家兼書商胡承龍將此書刊刻出版,留芳後世。
※明 楊爾曾 新鐫仙媛紀事
明萬曆三十年楊氏草玄居刊本
王錫爵(1534~1610)次女王燾貞法號「曇陽子」,在十萬多人見證下於未婚夫墓前坐化升仙,在晚明成為一件轟動社會的大事,引發東南地區藝文圈廣泛而熱烈的關注。王世貞及其所撰〈曇陽大師傳〉,是主導這場「造神運動」最重要的人物和文獻,也帶動坊間編輯出版神仙傳記的風潮。楊爾曾《新鐫仙媛紀事》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應運而生,選錄歷代修練成仙的女性故事,結合徽派版畫藝術家的繪圖和卓越刻工,透過精緻的出版品推進文本、信仰與美感的傳播。
6、王子復仇與創造歷史
《金瓶梅》書中多處影射嚴嵩之子嚴世蕃(1513~1565)的奢華淫蕩,很可能是王世貞的復仇之作。而完成於嚴世蕃伏誅後不久的《鳴鳳記》戲曲,更深刻揭露嚴嵩父子的專權納賄及其同黨的禍國殃民,也被歸為王世貞與其門人的傑作。透過《鳴鳳記》的搬演與《金瓶梅》小說的流行,加上王世貞撰寫的《嘉靖以來首輔傳》成為明史的基礎,嚴嵩父子的奸臣形象牢牢深植於民間,也被永久登載於史冊。王世貞憑藉強大的文化話語權與史學長才,透過文筆與史筆,終報得父仇。家難與宦海浮沉讓王世貞致力於藝文創作與評議,晚明的繁華也藉由他的觀察與書寫,傳諸後世,經由他的領導,而有了新的風貌。
※明 佚名 鳴鳳記
明虞山毛氏汲古閣刊清代修補本
國家圖書館藏
《鳴鳳記》描述明嘉靖年間朝廷有夏言(1482~1548)、楊繼盛(1516~1555)等八位忠貞諫臣,前仆後繼力抗嚴嵩(1480~1567)父子盜權濟惡的暴行;劇中人物多以真實姓名登場,部分情節也依循史事加以發揮,堪稱中國古代戲曲發展史或文學史上第一部完整反映當代重大政治事件的傳奇作品。劇作問世後,傳唱搬演,歷久不衰,嚴嵩巨奸大惡的形象和評價,也深植人心。正因這樣的文學感染力「令人有手刃賊嵩之意」,明、清以來有不少學者都認為《鳴鳳記》的作者正是王世貞或其門人。
※明 王世貞 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
明刊本
國家圖書館藏
第一檔 10.5(三)~12.25(日)
※明 王世貞 嘉靖以來首輔傳
清乾隆間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國寶
四庫全書所錄之《嘉靖以來首輔傳》,明萬曆刊本原名《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為王世貞重要作品。
史學是王世貞著述的要項之一,並以之評點世事。明初廢除丞相制度,另置內閣輔政,內閣首輔地位自是重要。此書乃紀明世宗、穆宗、神宗三朝閣臣事蹟,另兼及相關人士附之,生動刻畫了各傳主的事蹟。與王家有著各式恩怨情仇的嚴嵩(1480~1567)父子所占篇幅甚重,雖論述不免有所爭議,卻成為後世論斷嚴嵩父子功過形象的重要來源。
目 次
院長序
展覽概述
楔子:收藏與家難---9件。
1 宋 張擇端 清明易簡圖
2 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3 清 周石林錄 天水冰山錄
 明 文嘉編 鈐山堂書畫記
4 明 文嘉銘井田硯
5 唐 懷素 自敘帖
6 唐 懷素 小草千字文
7 宋 徽宗 詩帖
8 明 蘭陵笑笑生 金瓶梅詞話
9 明 蘭陵笑笑生;清 張竹坡評 皐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
全人養成與權威建立---23件
101清 不著繪人 江南通省府州縣輿地圖說 蘇州府圖
清 不著繪人 江南通省府州縣輿地圖說 太倉州圖
102清 顧沅輯 吳郡名賢圖傳贊
103 清 顧沅輯 太倉州志
104 明 鄧元錫 皇明書
105 明 何喬遠 名山藏
106 清 王鴻緒等 敕修明史藁
107 清 張廷玉等 敕修明史
108 明 王世貞 山園雜著
109 明 王世貞銘涵星硯
110 明 王世貞 行草書七言詩
111 明 王世貞 尺牘
112 明 王世貞 五言草書
113 明 王世貞、王世懋 尺牘
114 明 周天球銘玉堂硯
115 明 周天球 墨蘭
116 元 張雨 題倪瓚像
117 明 莫是龍 畫古木層崖;王世貞 書七言律詩
118 明 陸治 畫秋林亭子
119 明 陸治 畫松菊猶存;陸師道 書七言絕句
120 明 王世懋 行草書七言律詩
121 明 王世懋 草書
122 明 王世懋 書詩
123 明 王世懋 致兄函
收藏與典籍孕育出全方位的藝文史觀---57件
201 明 王世貞 弇州山人四部稿
202 清 王原祁等 佩文齋書畫譜
203 傳宋 燕肅 山居圖
204 宋 王定國 雪景寒禽
205 宋 夏圭 畫寒溪垂釣
206 宋 惠崇 秋野盤雕
207 宋 無款 松陰庭院
208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209 元 王冕、吳鎮 梅竹雙清
210 元 王振鵬 飛閣觀潮
211 唐人 明皇幸蜀圖
212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213 唐 李昭道 春山行旅圖
214 五代梁 關仝 秋山晚翠
215 五代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圖
216 五代南唐 巨然 雪圖
217 宋 李成 寒林圖
218 宋 范寬 雪山蕭寺圖
219 宋 范寬 臨流獨坐圖
220 宋 馬遠 高士獨坐
221 宋 夏圭 觀瀑圖
222 元 黃公望 天池石壁圖
223 元 王蒙 具區林屋
224 魏 鍾繇 薦季直表
225 唐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卷
226 宋拓 至道御書法帖
227 宋 李宗諤 書送士龍詩
228 宋 黃庭堅 花氣薰人帖
229 宋 蔣璨 書詩帖
230 宋 張孝祥 致姨夫判府留守待制侍郎尺牘
231 明人 金光明經
232 唐 杜甫;宋 郭知達集注 新刊校定集注杜詩
233 明 杜堇 玩古圖
234 明人 摹西園雅集圖
235 元至明 朱碧山款「張騫乘槎」銀槎
236 北宋 汝窯 青瓷水仙盆
237 明 永樂 甜白雲龍紋高足碗
238 明 宣德 甜白高足碗
239 明 宣德 青花仕女圖碗
240 明 萬曆 青花仕女圖高足碗
241 明 正德 青花折枝花卉紋碗
242 明 成化 鬥彩人物圖杯
243 明 隆慶 描紅青花龍紋盤
244 明 萬曆 五彩蟠龍紋六方罐
245 元 緙絲崔白杏林春燕
246 明 織崔白花卉
247 宋 緙絲崔白芝仙祝壽
248 宋人 緙絲僊山樓閣
249 宋 朱克柔 鶺鴒紅蓼
250 宋 朱克柔 花鳥
251 宋 朱克柔 桃花畫眉
252 明 祝允明 書千文
253 明 文徵明 自書紀行詩
254 明 王寵 書辛巳書事詩
255 明 祝允明 書陶淵明閑情賦
256 明 文徵明 書跋鄭虔秋壑鳴泉圖
257 明 王寵 千文
階級與區域多重競爭的盛況
301 西漢 項元汴銘玉蟬
302 明 李文甫款絡繩紋玉壺
303 明 項元汴銘紫檀嵌玉璏紙鎮
304 明 項元汴銘癭木蕉葉盤
305 明 莫是龍銘鳳池硯
306 明 雕犀角荷葉式杯
307 明末清初 文樞款雕犀角飲中八仙杯
308 明 歙硯附周柱款百寶嵌硯盒
309 明 嘉靖 戧金彩漆葵瓣大盤
310 元 趙孟頫 鵲華秋色
311 明 蘇眉陽 草書千字文
312 宋 梁楷 東籬高士圖
313 五代南唐 董源 龍宿郊民圖
314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315 元 王蒙 松崖飛瀑
316 明 丁雲鵬 畫釋迦牟尼佛
317 晉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318 元人 臨漢晉各帖
319 明 仇英 倣小李將軍海天霞照圖
320 宋 蔡京 環翠圖
321 宋 劉永年 商岩熙樂
322 宋 劉松年 蓬壺仙侶圖
323 元 王蒙 坡石煙篁
324 明 沈周 蕉石圖
325 明 文徵明 西苑圖
創領風潮定義繁華---15件。
401 明 王世貞 游太和雜稿
402 明 王世貞 陽羨諸游稿
403 明 錢穀 白嶽遊圖
(1~5開)
明 錢穀 白嶽遊圖
(6~10開)
明 錢穀 白嶽遊圖
(11~15開)
明 錢穀 白嶽遊圖
(16~18開、後副葉)
404 明 錢穀 紀行圖
(1~8開)
明 錢穀 紀行圖
(9~16開)
明 錢穀 紀行圖
(17~24開)
明 錢穀 紀行圖
(25~32開)
405 明 錢穀、張復 合畫水程圖
(上冊1~22開)
明 錢穀、張復 合畫水程圖
(上冊23~32開、後副葉;中冊1~10開)
明 錢穀、張復 合畫水程圖
(中冊11~28開;下冊1~4開)
明 錢穀、張復 合畫水程圖
(下冊5~24開、後副葉)
406 明 王世貞 弇州山人續稿
407 明 王圻編 三才圖會 西王母圖
408 晉 干寶 新刻出像增補搜神記 西王母
409 明 剔紅八仙慶壽人物筆筒
410 明 顧繡八仙慶壽掛屏(十一) 西池王母
411 宋 緙絲群仙祝壽
412 宋 繡黃筌芙蓉翠鳥
413 宋 繡黃筌桃花春燕
414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
415 明 楊爾曾 新鐫仙媛紀事
王子復仇與創造歷史---4件。
501 明 佚名 鳴鳳記
502 清 葫蘆釣叟輯 新刻出像點板時尚崑腔雜曲醉怡情 鳴鳳記
503 明 王世貞 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
明 王世貞 嘉靖以來首輔傳
504 清 張廷玉等 明史 姦臣傳
專論
晚明文藝制霸者-王世貞的養成及其書法觀/何炎泉
王世貞與其筆下的世紀繁華/林麗江

最愛 44分鐘 
書生之見,在當時,往往被當作笑話。異日,則不乏同感之人。
「迨光復後,對於孫中山、袁項城,亦嘗竭誠匡輔,輒不蒙採納。鄙人生平最不願舍己從人,無如舉世皆隨人腳跟亂轉。」⋯張謇
在最近一期的傳記文學(放留言處)看到
張謇弔孫中山的輓聯,其中,有些字句需要解釋。
芻蕘:割草砍柴。對自己議論的謙稱。
革三就而孚,出自易經,「革言三就,有孚」,改革不能操之過急,當再三審慎咨詢溝通說明,才可取信於民。
綢繆桑土:為國家未來,勤於經營,防患未然。
張謇本人的解釋:
「輓聯所云,上四句是在南京臨時政府時事。當時有宋教仁在場。宋甚贊同,而孫中山不能用鄙人所說。⋯⋯下四句,則希望將來有人撥亂反正,安定國家,亦不可忘手創民國之人,及革命以來十四年中,恩怨相尋,波瀾起滅,久久不安之源流曲折也。」
「鄙人願我國人以公平之心理,遠大之眼光對孫中山,勿愛其長而因護其短,勿恨其過而並沒其功。為天下惜人才,為萬世存正論。」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使第一任終, 使第一任終,採擇鍋難, ,採擇码義, 公可至今存, 超然立萬物之表; 更數十年後, 更數十年後,網緣桑士, ,網紗桑土, 國猶有與立, 毋忘革三就而要。」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