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1日 星期一

0123 2013 三 陰 稻盛和夫的哲學 ..... " 胡適用幾本英中文查了Iliad,xviii,I.125. 都找不到 "如今 我們回来了,你們請看,要換个樣子了!" 所以這是疑案 之後讀了林語堂先生的"我最難忘的人物--胡適之先生" 他在文中已指出出處 我一直沒有時間去查 Reader Digest 的原文....."




我4點多就跑過來工作
11點多給快遞吵醒:



謝謝:
斗六楊建平先生送的橘子
官生平與吳國精先生的分享

0123 2013
K. J. Wu 多年欣賞稻盛和夫的哲學
業界地図一変、三井E&Sや日本特殊陶業が利益首位 
2024年3月期は業種の利益トップ企業が5年前に比べて16業種で交代します。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所有心情:
1



我們中學的國文課本選李慈銘《越縵堂日記》 昨天注意到Wikipedia 介紹到它引的魯迅等多偏惡評 然而胡適之先生從中讀到感人的友情故事等等


 下午讀鴉片戰爭第2集 陳舜臣東海似有碩士論文
4點出去走走. 報紙晚餐52元.
6點多"小老師亮出他的藝術家本色" (大光頭) 
飯後去找他已走了明目有人放某土耳其的"教主"之介紹書竟然全彩約150頁




胡適日記1921.4.30天津旅津全國校友聯合會演說 Cardinal Newman
"You shall see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I am back again. 字和標點都有差異
正解:
"You shall know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I am back again.
"現在我們回來了,你們請看,便不同了!"



2011/3/11

" 胡適用幾本英中文查了Iliad,xviii,I.125. 都找不到 "如今 我們回来了,你們請看,要換个樣子了!" 所以這是疑案 

一月的時候 我用幾本英中文查了Iliad,xviii,I.125. 都找不到
"如今 我们回来了,你们请看,要换个样子了!"
所以這是疑案
之後讀了林語堂先生的"我最難忘的人物--胡適之先生" 他在文中已指出出處
我一直沒有時間去查 Reader Digest 的原文

後來又讀胡適之先生遊歐的日記 (約1926) 其中胡適先生也第一次讀Iliad 散文翻譯 發現他以前常用的題辭 是找不到的

****

2011/1/21


2010/12/28 陳維瑲先生整理、萬國雄先生提供 「胡適致胡家健(建人)函」信函複印件影像檔,已放置在徵集 胡適 先生文物影像檔,歡迎點閱。




"朋友 請幫忙找出處 是不是回家時說的 Cardinal Newman"
http://140.109.152.48/koteki/01/970916/01_003.JPG

" 作者:韩石山   

  "You shall know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we are back again"
  --Iliad,xviii,I.125.

   这是胡适一九一七年三月八日写在日记上的一段话。注明是《伊利亚特》第十八章第125 行。他不是直接从该书中摘录的。日记中说,英国十九世纪的宗教改良运动未起时,其未来的领袖纽曼(Newman)、傅鲁得(Froude)、客白儿 (Keble)诸人久以改良宗教期许。三人将其所作的宗教诗歌合为一集,纽曼取荷马诗中这句话题其上。其意若曰:“如今我们回来,你们请看分晓罢。”日记 中又说,此亦可作吾辈留学生之先锋旗也。

  多年后,胡适又一次重译这句话时,作了稍许的改动。那是他为清华二十周年校庆的题辞:“如 今 我们回来了,你们请看,要换个样子了!”并加了注说:“当英国‘牛津运动’初起时纽曼取荷马此句题他和几个同志的诗集,我现在也用这句话来祝清华二十周年 纪念。”还是后来的翻译,更符合原意。..."





"胡适于1955年3月27日,在给他的同乡同族周建人(家健)的一封信中谈道:
.....前承代托友联社剪寄中共批判胡适思想的文件,十分多谢。
中共自十月以来,专攻击我。我常对人说,"我从来不知道我做了这许多好事,留了这许多好影响!,这半年来清算胡适思想的文字,约有四十万或五十万字了!我 真的感谢中共给我做这大规模宣传,我就花一百美金,也买不到这样热烈的宣传罢!"你说是吗? (注)旅美的胡建人曾于2005年,将胡适给他的十二封信,交由旅美的友联社董事主席陈维沧整理。1946年秋,胡建人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总务长时,就读 于中央大学的陈维沧和万国雄,曾多次晋谒胡建人,商请校方出版 中国学生报所编书籍事。 2010、12、8,于重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df105a0100oj4w.html


這些信都沒收入北京大學的胡適書信集
胡適致胡家健(建人)函頁1(未知日期) 陳維瑲先生整理、萬國雄先生提供1955年5月12日胡適致胡家健(建人)函 陳維瑲先生整理、萬國雄先生提供胡適致胡家健(建人)函頁1(未知日期) 陳維瑲先生整理、萬國雄先生提供




胡適致胡家健(建人)函頁1(未知日期) 陳維瑲先生整理、萬國雄先生提供




Apologia Pro Vita Sua (Latin: A defence of one's life) is the classic defence by John Henry Newman of his religious opinions, published in 1864 in response to what he saw as an unwarranted attack on him, the Catholic priesthood, and Roman Catholic doctrine by Charles Kingsley. The work quickly became a bestseller and has remained in print to this day. The work was tremendously influential in turning public opinion for Newman, and in establishing him as one of the foremost exponents of Catholicism in England.
After a brief and unsatisfactory correspondence with Kingsley, Newman began work on the Apologia. A revised version, with many passages re-written and some parts omitted, was published in 1865.


4/4/1102

Oxford Movement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The Oxford Movement was a movement of High Church Anglicans, eventually developing into Anglo-Catholicism. The movement, whose members were often associated ...
*
HC 書評 : 寫胡適傳記前需先認真讀胡適全集
江勇振先生在本書的最末頁引的
  "You shall know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we are back again"
  --Iliad,xviii,I.125.

其實有轉引的疏忽:

2011/3/11
一月的時候 我用幾本英中文查了Iliad,xviii,I.125. 都找不到
"如今 我们回来了,你们请看,要换个样子了!"
所以這是疑案
之後讀了林雨堂先生的"我最難忘的人物--胡適之先生" 他在文中已指出出處
我一直沒有時間去查 Reader Digest 的原文

後來又讀胡適之先生遊歐的日記 (約1926) 其中胡適先生也第一次讀Iliad 散文翻譯 發現他以前常用的題辭 是找不到的

沒有留言: